西南地区的形势自土司问题得到稳定后,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尽管大理位于西南地区,它对当地的直接影响力强于朝廷。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大理在大规模出征时不需要补给,即使是再怎么强大的军队也需要充足的物资支持。
如今的大理已不再拥有当年与郑廷全面战争时期的国力。除了一开始看似凶猛并发动了一次大规模战役外,此后便一直只能开展局部战争。这种情况反映出大理在资源和人力方面的限制,无法维持长期的军事行动。
山谷一战,大理国骤然损失两万余人,这对其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使得他们基本上丧失了主动进攻的能力。
谢玄站在营帐内,面色凝重地沉思着。他深知此次来到西南,不仅仅是为了应对眼前的战争,更是为了长远的稳定和发展。最好的结果便是一劳永逸地解决西南问题,彻底消除隐患。
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要让大理国走向灭亡或者将其纳入直接管辖之中。这样一来,才能确保这片土地的安宁与繁荣。
如果要深入敌境的话,就必须要有一条稳固的补给线才行。于是谢玄便率领着镇江军,浩浩荡荡地驻扎在了西南边境。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构建起一条从蜀地到西南边境的补给线,以确保军队的物资供应和战斗力。
然而,这条补给线的建设并非易事。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和敌军的威胁,谢玄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只带领五万镇江军前来。
兵不在多而在于精,过多的兵力反而会给补给线带来更大的压力。所以他选择了一支精锐部队,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谢玄帐下有一人名叫陆昭武,多次战役中战功屡屡,因此谢玄决定,将稳固补给线的任务交给陆昭武。
谢玄将陆昭武唤至营帐之中,指着地图上蜀地到西南边境的路线,神色严肃地说道:“昭武啊,你可知这条补给线于我们此次西南之行的重要性?”
陆昭武抱拳,目光坚定地看着地图回答道:“丞相,末将深知。这补给线就如同我军的生命线,若是补给线被断,我军在西南将寸步难行,更莫说与大理国作战了。”
谢玄微微点头,眉头却依然紧锁:“你说得不错。但你也看到了,这一路地理环境复杂,高山峡谷、河流交错,而且大理国的军队必定也会对我们的补给线虎视眈眈。我只给你五千兵力和足够的物资,你可有把握完成这个任务?”
陆昭武沉思片刻,然后抬起头来,充满自信地说:“丞相放心,末将定不辱使命。虽有诸多困难,但末将有信心应对。我打算先勘察地形,找出那些易守难攻且利于物资转运的关键节点,然后在这些地方修筑坚固的防御工事。”
谢玄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很好。你做事我向来放心,但也不可大意。大理国虽在山谷一战后元气大伤,但他们的残余力量依然不可小觑。”
陆昭武应道:“丞相,末将明白。在修筑工事的同时,我会安排巡逻队,加强对周边地区的巡查。一旦发现敌军的踪迹,立即采取措施。”
谢玄拍了拍陆昭武的肩膀:“昭武,此次任务艰巨,你是我极为信任之人。若补给线稳固,我们对大理国的全面战争才有胜利的根基。”
陆昭武领命而去,开始全身心投入到补给线的稳固工作中。
陆昭武带着士兵们沿着蜀地到西南边境的路线前行。他亲自带队勘察每一处地形,遇到高山,他便寻找合适的山口,在山口两侧修筑堡垒,设置烽火台,以便及时传递信息。遇到河流,他指挥士兵们搭桥或者建造简易的渡口,并安排士兵驻守。
在一处山谷,陆昭武发现这里虽然地势隐蔽,但却是通往边境的必经之路。他对士兵们说:“此处看似安全,实则危险。若大理国的军队在此设伏,我们的物资运输将会遭受重创。”于是,他让士兵们砍伐树木,在山谷中设置障碍,同时在山谷两端的山上埋伏弓箭手,以防敌军来袭。
经过数月的努力,陆昭武终于稳固了补给线。他回到谢玄的营帐复命:“丞相,补给线已稳固,物资运输顺畅,且沿线防御工事完备,可随时应对敌军的攻击。”
谢玄点头应到:“昭武,你做得很好。如今补给线已稳固,我们也是时候对大理国展开全面战争了。”
谢玄一声令下,五万镇江军整军出发,朝着大理国的方向进军。然而,西南地区的环境远比他们想象的更为复杂险恶。大军行进不久,便遭遇了西南特有的瘴气。
起初,只是在行军途中偶尔能看到一些淡淡的雾气,士兵们并未太过在意。但随着深入,瘴气愈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