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没有单出的时候,为了解决燃眉之急,很可能会找朋友出一些过考核的小保单。
当时丁羽也找人每个季度出了一两张的小保单。然而公司品控的部门就发了邮件下来,要求她要签字一个文件,就是说同一个客户一年内同时投保了三次及以上,要业务员在表格里签名承诺这些小保单会按时续交。
其实就是公司担心这些保单到时候会不如期续交。公司为了自己的利益,总是做好了各种甩锅的安排。一旦出现这方面的问题,就要业务员承担责任了。这是公司最擅长的做法。
丁羽当时非常生气,为什么要签名这个东西?她于是就投诉到了公司。她和公司说别人也交了保费,又不是白嫖,为什么要签这样的东西?公司那边虽然也解释了,但是很牵强,不外乎就是担心续交的问题。
即使客户第二年不续保,其实公司也不亏本,毕竟那些钱交进去,退保也不是全部退出来,真正有损失的还是客户。但是公司可能为了应对监管,银保监会监管各保险公司的退保率、续保率。其实这两个指标的管控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业务员都知道其实并没有。但是因为监管的会关注,导致公司就应对,减轻他们自己的责任。而推给业务员。
大家对于这几年公司的做法都是不可理喻。感觉换了管理层之后,这些管理层都是纸上谈兵,没有做过销售的人,整天在那里研究些啥,然后就想当然地制定管理制度。
丁羽的投诉还是有用的,那个表格公司就不要求她签了,不了了之,公司内勤还是欺软怕硬的,也担心被投诉到监管部门。
丁羽以前说过她很少投诉别人,像电信、移动那些话费扣钱有误的时候,她都懒得投诉,就算了。她认为投诉可能会导致别人被扣钱或者失业。别人也挺不容易的。
但是随着公司不断调整人事,换了领导后,每个领导的风格都不一样。有的领导管理的方式让人恨不能接受。她开始了投诉。这是她第二次投诉公司了。她第一次投诉是在疫情的时候,那时候大批的主管被强制下课。
估计当时公司也是为了减轻管理成本吧,总是找主管们的各种不足如不参加主管会、不参加培训、出勤率不达标等问题来处分主管。强制让主管降级,这些做法都是业务员的基本法里没有的。
当时丁羽直接投诉了他们区的那个区经理,她并不是第一个人投诉这个区经理,在那一年,公司总部一定收到很多主管投诉这个区经理。有的主管投诉后,就离职了,因为看不惯这个区经理的管理方式,然后就去了竞争对手的公司了。
丁羽当时的投诉很犀利,而且有确切的证据。公司总部很快就处理了,还责令那个区经理要尽快处理。区经理就找了她谈话。
不过没有什么效果,因为区经理只是想息事宁人,并不是想处理问题之后在内勤裁员减薪的优化过程中,这个区经理也面临降级。
听说他之后被调到了集团,但是职级和他之前的下属一样。他的下属就坐在他后面的座位。几个月后,他自己面子上挂不住,他就辞职了。
但是今年底看到一些其他省市的系统内的业务员发的朋友圈,发现这个区经理去了海南分公司可能做了总经理之类。
不知道当地的业务员是多么地悲哀,遇到这样的高管。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公司这几年在转型,很多高管退休的退休,被同行挖走的挖走 ,还有的直接转行了。
整个行业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内勤以前那些有经验的,很多在这波优化中离开了。有的去了竞争公司做了高管。也有的转行了。
现在的内勤都比较年轻,很多是95后,没有什么经验,也不懂得跟人沟通。做事情也不太负责任,不像以前的那些80后的内勤,会和业务员好好沟通,先得人心,再做事。以前大家都是很服从管理的。这几年大家的逆反情绪还是比较明显的。
今年五月份,公司为了压缩职场的办公成本,所有的办公室都缩减了三分之二的面积。林丽他们也搬到了科技园的另一个职场。说那里是公司自己的物业,有两万平方米,和体检中心在一起。
林丽开始还以为场地很大,结果发现还很拥挤,那里汇集了两个营业区,合二为一。去之前,他们被告知你那里很高大上,是甲级写字楼,装修豪华。等他们过去发现每个人就一个座位。而且电梯和厕所还被限制使用。他们只能用其中一个门的电梯,每天上下班都要等电梯。虽然那个楼只有六层楼,却比那种超高层的写字楼等电梯还麻烦。
他们业务员女性多,上厕所就是一个麻烦。然而第一天去那里,就被厕所的保洁阿姨告知,他们不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