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有可原。
穆莫离需要经历漫长的治疗过程,而在这段漫漫时光里,穆阿姨和瑶瑶宛如两颗守护星,始终如一地陪伴在他身旁。穆莫离常常口若悬河地倾诉着他对瑶瑶的忧虑,以及对杜心蕊和瑶瑶之间关系的好奇。他渴望知道瑶瑶为何会现身于那般场合,为何李司辰对此事了解得如此透彻,还有杜心蕊的命运将会如何发展。这些问题犹如一座座沉重的大山,压得穆莫离喘不过气来。然而,面对穆莫离的诸多疑问,瑶瑶只是云淡风轻地回应道:“少司命知晓答案,可少司命除了倾听你的心声之外,无能为力。”“这些无需你相助。”穆莫离的声音平静如水,坚定如山,仿佛他早已习惯了独自承受一切。然而,瑶瑶的倾听却如同一股温暖的春风,轻轻拂过穆莫离那颗有些干涸的心灵。在这个纷繁喧嚣的世界里,人们往往被形形色色的信息和言语所淹没,而真正能够静下心来倾听的人却凤毛麟角。瑶瑶的存在,恰似一泓清泉,润泽着穆莫离那颗略显干涸的心灵。或许,过多的文字和语言反而会使两人之间的情感变得苍白无力。穆莫离深谙此理,故而他并不奢求瑶瑶用华丽的辞藻来慰藉他,仅仅是她那专注的倾听,便已足矣。在瑶瑶的文字中,她竭力避免对穆莫离冗长的内心独白进行过多描绘。因为她深知,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复杂而独特的,过多的描述只会让人感到矫情和做作。相反,瑶瑶在书中大量地刻画了他们这一代人的特质和内心渴望。她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勾勒出这一代年轻人在面对生活、爱情、梦想时的迷茫与困惑,以及他们对自由、真实和自我价值的不懈追求。
故事情节在这本书中宛如一个精美的骨架,它承载着思想内涵的表达。而这一代青年人的思想内核恰似璀璨的明珠,与众不同,这使得这本书的受众群体具有鲜明的年轻特征。在安静的书店里,那些热爱知识的人们犹如蜜蜂在花丛中寻觅自己所需的书籍。他们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仿佛忘却了外界的喧嚣和炎热,犹如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仙境。书店外,太阳高悬,炽热的阳光如火焰般烘烤着大地,柏油路面已经被晒得发软,仿佛一块被融化的巧克力。然而,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书店里的人们,他们依然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享受着那份宁静与充实。
李司辰感觉车内的闷热犹如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扼住她的喉咙,让她有些喘不过气来。于是,她决定去书店里寻找一丝清凉,顺便看看书。走进书店,凉爽的空气如同一股清泉,扑面而来,让她感到一阵舒适,仿佛全身的毛孔都在欢呼雀跃。她在书架间漫步,宛如一只优雅的蝴蝶,随意地拿起一本小说,书名是《那些关于忧伤的日子》。本来,她只是想简单地浏览一下,但当她开始阅读时,却如同被磁石吸引一般,深深地沉浸在小说的情节和人物之中。书中的故事恰似一幅细腻的画卷,缓缓展开,展现了生活中的种种忧伤和无奈。李司辰仿佛能感受到书中角色的喜怒哀乐,她的心情随着情节的起伏而跌宕,完全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随着情节的推进,李司辰对这本书的兴趣愈发浓厚,犹如燃烧的火焰,愈发炽热。她急切地想要知道故事的结局,仿佛那是一个神秘的宝藏,等待着她去挖掘。终于,当她读完最后一页时,情绪却像决堤的洪水一般,汹涌澎湃,再也无法控制。她愤怒地将书撕掉,书页在空中飞舞,仿佛一只只受伤的蝴蝶,诉说着她内心的痛苦和愤恨。尽管这本书的作者使用了笔名,但李司辰已经猜到了是谁写的。她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穆莫离的身影,心中的怒火瞬间被点燃,犹如火山喷发一般。她咬牙切齿地咒骂道:“他怎么还没死?”
出版社对瑶瑶和穆莫离所着之书赞誉有加,不遗余力地推广。然而,此书虽销量可观,所获之利却难以支付穆莫离的治疗费用。不过,穆莫离的父亲对他的资助犹如及时雨,助穆莫离母子成功地熬过了那段艰难岁月。与此同时,穆阿姨与林鹏亦已分道扬镳。现今,穆莫离所承受之压力,主要集于照顾母亲。岁月如刀,在穆阿姨脸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她在工作中愈发感到力不从心。不仅如此,她的面容亦如鲜花般渐渐凋零,脾气也可能不再似昔日那般温婉。面对日益衰老的母亲,年轻的穆莫离责无旁贷。毕竟,成长、事业、婚姻以及爱情,这些皆是人生中无法回避的阶段,需要我们勇敢地去直面。在这座城市里,穆莫离从李司辰那里汲取了众多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技能。有了这些技能,他坚信假以时日,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并在短时间内积聚财富,于他而言,不过是水到渠成之事。而瑶瑶呢,她已然成功地跻身一家报社编辑之列。她对新闻的敏感度以及驾驭文字的能力,恰似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