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神仙修行的法门与途径
道教基础:内丹修炼与外丹炼制的修行方式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追求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的境界。其修炼体系中,内丹和外丹是两种重要的修炼方法和理论体系,分别代表了内修与外炼的不同途径。以下是对这两种修行方式的详细介绍。
一、内丹修炼
1.内丹的定义
内丹,又称内炼、内功,是通过修炼自身的精、气、神,达到身心合一,最终实现长生不老、与道合一的修炼方法。内丹学注重内在的修养,通过打坐、呼吸、导引等方法,培养和转化人体内部的能量,使其升华为一种超凡的生命力。
2.内丹的历史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内丹学的思想开始萌芽。
隋唐时期:内丹学逐渐发展,成为道教重要的修炼方法之一。
宋元时期:内丹学达到鼎盛。陈抟、张伯端等道教大师提出了系统的内丹理论,著有《悟真篇》等重要著作,奠定了内丹学的理论基础。
明清时期:内丹学继续发展,受到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影响,内丹学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形成了多种流派。
3.内丹的修炼方法
调息:通过调节呼吸,使气息平稳,达到宁心静气的效果。常见的方法有腹式呼吸、逆呼吸等。
导引:通过特定的肢体动作和姿势,引导体内气血的流动,促进经络的通畅。
存思:通过意念的集中和引导,使精神专注于特定的对象或部位,如丹田,达到凝神聚气的效果。
守一:通过专注于一个念头或一个目标,排除杂念,保持心神的稳定和专一。
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这是内丹修炼的三大步骤。
4.内丹的理论基础
精、气、神三宝:道教认为,精、气、神是人体的三大生命能量。内丹修炼的核心是通过调节和转化这三种能量,实现身心的健康和长生。
丹田:丹田是内丹修炼的重要部位,位于人体下腹部。道教认为,丹田是精气神聚集和转化的中心,通过丹田的修炼可以增强体内能量。
阴阳五行:道教内丹学运用了阴阳五行理论,认为人体内的能量和物质可以按照阴阳五行的规律进行转化和调节。
5.内丹修炼的功效
内丹修炼旨在积聚能量、疏通经络。练功时间越长,正气越多,病邪秽气等不干净的气态自然逐渐减少直至消失。从而内气充盈,病气无存,达到神清气爽的高精神状态。继续修行,能量互相感应形成人体生物场,尤其是练功时,这个生物场会无限制扩大,与宇宙不断重叠,直至合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时人处在自身的生物场中,会感到无比的舒服愉悦,身心达到极好的调整状态。
6.内丹的重要人物
黄帝、老子:道家内丹功的创立者,依中国传统人天科学创立此功。
庄子:精于修养之道,寿命达到83岁左右,其著作中述有坐忘、心斋、导引、吐纳等内丹修养方法。
苏轼:几乎涉及了道教发展数千年来所有的炼养方式,包括内丹。他用自已的知识与经验得来的养生原则,绝对而严格地控制着自已的饮食起居等日常生活。
二、外丹炼制
1.外丹的定义
外丹,又称外炼、外药,是通过炼制外部物质,尤其是矿物、金属等,制成丹药,以期服用后能够延年益寿、得道成仙的修炼方法。外丹学强调外部材料的炼制工艺和药理效果,认为通过外部丹药的服用,可以达到与内丹修炼类似的效果。
2.外丹的历史发展
东汉时期:外丹学开始萌芽。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了炼丹术的基本思想,认为通过外部材料的炼制可以实现长生不老。
魏晋南北朝时期:外丹学逐渐成熟,葛洪的《抱朴子》详细介绍了炼丹的方法和理论,成为外丹学的重要文献。
隋唐时期:外丹学达到鼎盛,成为道教重要的修炼方法之一。唐代炼丹家孙思邈、吴筠等对外丹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宋元时期:外丹学逐渐衰落,主要原因是长期服用外丹药物导致的中毒和死亡案例增多,人们对外丹的安全性产生怀疑。
明清时期:外丹学继续衰退,逐渐被内丹学所取代。
3.外丹的炼制方法
外丹的炼制首先从择地、选井、泥炉、安鼎、造六一泥开始,继而伏药、搬炼。其主要炼制方法有火法炼制和水法炼制两种。
火法炼制:在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