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道教艺术的特色与成就
道教基础:道教艺术形式的深度剖析
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哲学思想,更在艺术领域展现出独特的审美与表达方式。道教艺术,作为道的一种载体,是道教生活艺术化的反映,它以其神秘、幽远的韵味,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同时也通过艺术这一载体,将道教的精髓与智慧传递给世人。以下是对道教艺术形式的详细介绍。
一、道教音乐的韵律之美
道教音乐是道教进行斋醮仪式时,为神仙祝诞、祈求上天赐福、降妖驱魔和超度亡灵等诸法事活动中使用的音乐。它具有烘托、渲染宗教气氛,增强信仰者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对神仙的崇敬的作用。道教音乐在发展过程中,既吸收了各种地方戏曲和民歌的曲调,又从佛教音乐中找到了一些精华,还从宫廷音乐中找到了一些灵感,形成了自已固定特色的宗教音乐。
道教音乐的主要类型有仙歌、步虚声、斋醮音乐和法事音乐。仙歌是神仙所唱的歌,表演者和着乐曲以一种欢乐、得意的声音,迈着飘逸的步子表现神仙的生活,唱出了神仙的高超品格,体现了神仙非凡的能力。步虚声则是一种曲调的品式,表现神仙生活神韵的一种曲调,听来有一种虚步在空中飘逸欲仙的感觉,使听者似乎看到穿越在云空中的仙人。斋醮音乐和纪念法事音乐是道教在两种不同场所使用的音乐名称,本质是一样的,仅是隆重程度的差异而已。
此外,道教还有一种特殊的音乐称音诵或直诵,是道徒在修行时背诵经文时所用的特殊音调所组成的音乐。这些音乐形式,不仅丰富了道教的音乐体系,更使得道教仪式充满了神秘与庄严的氛围。
二、道教舞蹈与戏剧的灵动之韵
道教舞蹈源于古代巫师用歌舞来悦神、降神的活动,后来又从民间舞蹈和宫廷舞蹈中吸收了不少舞步和舞姿,使得道教舞蹈能够融入舞蹈的整体中去,以取悦道门外的其他人们。道教舞蹈曾走入宫廷,被皇亲权贵们所接受,也走进了民间,成为了群众喜爱的一种文艺形式。
道教戏剧则是根据道教文学的戏曲剧本所表演的,后来成为对群众进行宗教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道教在开展许多活动时,往往举行戏剧表演,题材以神仙戏和鬼怪故事为主,所用音乐基本是道教音乐,舞蹈基于禹步。神仙戏体现出一种仙道仙境,给人们一种飘离的感觉;鬼怪戏则显得恐惧可怕,给人以警示的感觉,都起到了宣扬道义的作用。
道教舞蹈与戏剧的结合,不仅展现了道教艺术的灵动之韵,更使得道教教义得以在群众中广泛传播。
三、道教绘画的梦幻之境
道教绘画的特点是梦幻怪诞、粗犷自然,主要类型有山水画、方术画、壁画和版画。山水画表现的多是洞天福地的美景、宫观的建筑等,给人一种仙境的感觉,能引导人立志去羽化登仙。如元代道门中人黄公望的《天地石壁图》、《丹崖玉树图》等,都是道教山水画的佳作。
版画艺术是道教为了宣传教义、出版典籍时形成的。明代以来,道教版画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如黄峻刻了《仙佛奇踪》等道书中的插画,黄德懋刻绘了《南华真经旁注》等多本道书的插画。这些版画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道教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道教绘画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线条的流畅曲折,表现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这些画作不仅是对自然美的再现,更是对“道”的体悟和表达。在道教看来,自然即是“道”的化身,通过描绘自然之美,可以传达出“道”的无穷魅力和深邃内涵。
四、道教雕塑的神圣之姿
道教的雕塑主要是神仙像的雕塑,各种神仙的塑像都有固定的模式,一般是木雕或泥雕,外边涂以各种颜色。另外在石窟、崖壁或洞壁上还有许多石雕。道教神仙像的雕塑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多是模仿佛教的雕塑艺术,直到唐朝才逐步有了自已的特征。不仅有神仙的尊严和神圣,还带有生活气息,显示了神的慈祥和平易可亲。
道教雕塑以其独特的造型手法和象征意义,展现出一种庄重而神秘的美感。这些雕塑作品往往以神仙、灵兽等为题材,通过精湛的雕刻技艺和生动的形态表现,将道教的信仰和教义具体化、形象化。无论是木雕、泥雕还是石雕,都体现了道教雕塑的神圣之姿和精湛技艺。
五、道教建筑的古朴之美
道教的建筑艺术主要表现在宫观的建筑中。宫观建筑源于灵台,后来发展成道观。其建筑的地理学是依八卦而定的,还要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