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由己的感觉让李治感到无比的痛苦和无奈。
思绪仿佛一匹脱缰的野马,毫无拘束地奔腾着,不知不觉间便飘回了登基之初那段难忘的时光。那时的他,宛如一轮刚刚升起的旭日,周身散发出无穷无尽的热血和豪迈之情。他的内心深处,怀揣着对于大唐未来的美好憧憬,立下雄心壮志,决心要用自己的双手亲自开辟出一个光辉璀璨、无与伦比的大唐盛世。
在数不胜数的宁静夜晚里,他常常孤身一人置身于微弱摇曳的烛火光芒之下。一次又一次,他默默地在心底精心勾勒着那一幅气势恢宏、雄伟壮观的宏伟蓝图。他渴望能够雷厉风行地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毫不留情地铲除朝中存在已久的种种弊端和陋习,就如同将那些已经腐朽不堪的树木连根拔起一般。如此一来,便能让黎民百姓生活在一个公平正义、秩序井然的社会环境之中,让他们的脸庞上时刻绽放出幸福而满足的笑容。
同时,他还打算广纳贤才,以一种犹如大海容纳百川般宽广无垠的胸襟和气度,热情欢迎并接纳来自五湖四海的有识之士。使得朝堂之上群英荟萃、人才辈出,每一个人都能够充分施展自身的才华和本领,齐心协力地为大唐的昌盛繁荣出谋献计、贡献力量。
不仅如此,他更是梦想着能够亲率大唐的精锐铁骑,纵横驰骋于广袤大地之上,势如破竹地征服一片片山川河流。通过不断开拓疆域、扩大版图,让大唐帝国的赫赫威名如同惊天动地的雷霆一般传遍四方,震撼世界。从而令周围的各个国家望而生畏、心惊胆战,纷纷主动前来朝拜称臣,表示归顺和敬意。
然而时至今日,残酷的现实犹如一盆寒彻心扉的冰水,无情地倾洒而下,瞬间将他那熊熊燃烧的满腔热忱彻底扑灭。在那庄严肃穆的朝堂之上,长孙无忌等一众德高望重的老臣们紧密勾结,形成了一股坚如磐石、牢不可破的强大势力。他们就好似一座座高耸入云且无法攀越的巍峨城墙,密密麻麻、层层叠叠地横挡在了李治奋勇向前的行进之路上。
无论是每一道政令的颁布与施行,还是每一个重大决策的拍板定案,无一不遭受着来自他们的千般阻挠和万般牵制。那些往昔曾在他内心深处精心勾勒出的宏伟蓝图以及美好愿景,在此番接二连三的重重障碍面前,竟显得如此遥远而又虚幻,仿佛只是镜中之花、水中之月一般,尽管看上去近在咫尺,但实际上却是那般的可望而不可及,飘渺如烟,捉摸不定。
想到此处,李治不由自主地长长叹了一口气,那叹息之声犹如重锤一般,沉沉地砸在了地上,然后悠悠地向四周散去。这声音沉重得让人感到压抑,绵长而不绝于耳,似乎其中蕴含着他内心深处满满的无奈和不甘心。
他慢慢地转过身子,动作显得有些迟缓,就好像身上背负着千斤重担似的。当他的目光不经意间扫过墙壁时,一下子便定格在了悬挂其上的那幅先帝的画像之上。
画像里的先帝,面庞仍旧保持着往日的威严和庄重,不苟言笑却自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势。那双眼睛深邃而明亮,闪烁着智慧和果敢的光芒,宛如能够洞穿岁月的重重迷雾,静静地俯瞰着这片尘世中的万事万物。
李治痴痴地凝望着先帝的画像,一时间心潮澎湃,各种情绪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对先帝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和无穷无尽的怀念之情。先帝在位时的英明神武、治国安邦的雄才大略都令他钦佩不已。然而,与此同时,面对自己当下所处的艰难困境,他又感到无比的无奈和愧疚。
李治在心里暗暗地责备着自己:“我为什么会这样无能?为什么不能如同先帝那般,轻而易举地将整个朝堂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掌之中呢?先帝可以让大唐走向繁荣昌盛的盛世之路,可我……”想到这里,他不禁痛苦地闭上了双眼,脸上流露出难以掩饰的沮丧之色。
“陛下,您今儿个累了吧,可要早些安歇呀。”一个轻柔而又小心翼翼的声音,仿佛一缕微风般从身后悄然传来。李治闻声缓缓回过头去,只见那说话之人正是一直跟随着自己、尽心尽力侍奉多年的心腹太监——苏公公。
这位苏公公在李治身旁已历经无数岁月,对于陛下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早已了然于心,甚至连陛下内心深处那些不为人知的思绪和情感,他都能够洞察得如同明镜一般清晰透彻。
此时此刻,苏公公一眼便瞧见了李治那张原本俊朗非凡的面庞上竟布满了深深浅浅的愁绪,不由得心头一紧,连忙快步走上前去,满含关切之意地轻声问道:“陛下,可是有什么烦心事扰了您的心弦?不妨说与老奴听听,或许老奴能为陛下分担些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