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永恒生命元素 > 第20章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

第20章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

《七律·赞化学元素周期表》

元素排列妙入神,周期律中见本真。

百种符号蕴奥秘,万千性质展奇珍。

门捷列夫开先路,科学探索永无垠。

物质世界此中绘,智慧光芒照后人。

诠释:

诗的首联“元素排列妙入神,周期律中见本真”,赞美了化学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精妙排列,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本质规律。

颔联“百种符号蕴奥秘,万千性质展奇珍”,指出周期表中的上百种元素符号都隐藏着奥秘,而每种元素的万千性质则如奇珍异宝般展现出来。

颈联“门捷列夫开先路,科学探索永无垠”,强调了门捷列夫在元素周期表发展中的开创性贡献,同时也表达了科学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尾联“物质世界此中绘,智慧光芒照后人”,说明元素周期表描绘了物质世界的丰富多样,其智慧的光芒将照耀着后人不断前行。

一、以下是元素周期表的大致发展历程:

早期探索阶段(18世纪及以前)

在古代,人类就已经对一些元素有所认识和利用,如金、银、铜等金属。

1789年,法国化学家安托万 - 洛朗·拉瓦锡(antoine-laurent lavoisier)发布了包括33种化学元素的列表,并尝试将它们分类为气体、金属、非金属和土质等类别,这是人类迈向系统认识元素的重要一步。

初步形成规律阶段(19世纪前期 - 中期)

1803年,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john dalton)提出了原子论以及原子量计算的见解,此后科学家们试图通过原子量来对元素进行分类。

1829年,德国化学家约翰·沃特尔·德贝莱纳(johann wolfgang d?bereiner)发现“三素律”(law of triads),即某些性质相似的三个元素按照原子量递增时,中间元素的原子量大约是另外两个的平均值。

1850 年,德国人培顿科弗(pettenkofer)宣布,性质相似的元素并不一定只有三个;性质相似的元素的原子量之差往往为8或8的倍数。

1862 年,法国化学家尚古多(béguyer de chancourtois )创建了《螺旋图》,他创造性地将当时的62种元素,按各元素原子量的大小为序,标志着绕着圆柱一升的螺旋线上,他意外地发现,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都出现在同一条母线上。

1863年,英国化学家欧德林(william odling)发表了《原子量和元素符号表》,共列出49个元素,并留有9个空位。

1864 年,英国化学家约翰·纽兰兹(john newlands)提出“八音律”,注意到当元素按原子量排序时,每第八个元素的性质与第一个元素类似,但他提出的理论并未立即得到认可。

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的诞生(1869年)

1869 年,俄国化学家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发表了他的周期性系统。他不仅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排列元素,还大胆地为未发现的元素留出空位,并预测了这些未知元素的一些特性,如原子量、密度、熔点等。门捷列夫的工作标志着元素周期律的正式确立。

完善和修正阶段(19世纪后期 - 20世纪初)

1875 年,“镓”元素的发现印证了门捷列夫的预言。

1894 - 1895年,英国科学家瑞利(rayleigh)和拉姆塞(ramsay)发现了惰性气体氩(ar),后来又陆续发现了其他惰性气体元素,这使得元素周期表需要进一步完善,因为这些惰性气体在最初的门捷列夫周期表中没有合适的位置。

1913 年,英国物理学家亨利·莫塞莱(henry moseley)利用 x 射线衍射实验发现了原子序数的重要性,它直接反映了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这一发现导致元素周期表最终以原子序数而非相对原子质量来排列元素,使得周期表的结构更加科学合理。

现代发展阶段(20世纪 - 至今)

随着新元素的不断发现,特别是放射性元素的发现,对元素周期表进行了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在20世纪30年代加速器被发明后,新元素可以通过核反应的方式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