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三个,性质相似的元素的原子量之差往往为8或8的倍数。
1862年,法国化学家尚古多创建了《螺旋图》,将当时的62种元素,按各元素原子量的大小为序,标志着绕圆柱一升的螺旋线上,他意外发现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都出现在同一条母线上。
1863年,英国化学家欧德林发表了《原子量和元素符号表》,共列出49个元素,并留有9个空位。
1865年,英国化学家约翰·纽兰兹将56种元素按照性质区分为11族,发现当元素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排列时,每隔8个元素,物理和化学性质会重复出现(接近元素周期律)。
门捷列夫的贡献:1869年,俄国化学家德米特里·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表,他以原子量横向或竖向排列元素,并在元素特性重复时另开行列。他的天才之处在于为元素周期表留出空白,预测了一些未知元素的性质,如他预言在al(铝)旁边未知金属的原子质量、密度、熔点等,后来镓的发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缺,他对钪、锗和锝也做了同样预测。
后续的发展与完善
1913年,英国物理学家亨利·莫塞莱利用实验决定了原子和核子电量,发现元素周期表应该按照原子序排列,这使得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更加科学合理。
20世纪30年代加速器发明后,新元素可以通过核反应的方式被制造出来,此后进入元素周期表被填充的快速进展期,一大批新元素被制造出来。
随着时间推移,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不断细化,包括引入了主族、副族、镧系元素、锕系元素等概念。
总之,元素周期表从最初的简单分类到如今的完善形式,是经过了数代科学家的努力和不断探索,它不仅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性质和相互关系,也为化学及相关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