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它对股票走势的分析更为细致和深入,有一套完整且复杂的逻辑体系。但也正因如此,缠论的学习难度较大,需要投资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和理解。
而且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市场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准确运用缠论进行投资决策也并非易事。不过,对于那些对股票技术分析有浓厚兴趣且愿意深入钻研的投资者来说,缠论不失为一种具有独特价值的分析工具。”
这时,又有一位同学举手提问道:“赵老师,听您讲了缠论的基本概念,我还是有点不太明白,怎么用技术来解释缠论呢?”
赵小飞老师微笑着,耐心地解答道:“从技术角度来解释缠论,我们可以结合一些常见的技术分析工具。首先,在 K线形态上,缠论中的分型是非常关键的基础。
顶分型通常由三根 K线组成,中间的 K线最高价是这三根 K线中的最高,且其最低价也高于左右两根 K线的最低价,这在技术上往往显示出股价上涨动力的减弱,市场可能即将进入调整阶段。
底分型则相反,由三根 K线组成,中间 K线的最低价是三根中的最低,且其最高价低于左右两根 K线的最高价,这可能是股价下跌动能衰竭,即将反弹的信号。
再看笔和线段,它们在 K线图上形成了更具连贯性的走势结构。通过观察笔和线段的方向和长度,我们能从技术层面判断股价的短期和中期趋势。
比如,当连续的笔向上,形成上升线段时,表明股价处于上升趋势;反之,连续的笔向下形成下降线段,则说明股价处于下跌趋势。
在技术指标方面,缠论中的动力学与 MACD指标的结合较为紧密。
前面提到的背驰概念,在 MACD指标上有着直观的体现。
当股价在上涨过程中,出现一波比一波高的走势,但 MACD指标的红柱面积却逐渐缩小,或者 DIF线和 DEA线的高度不再同步上升,这就是典型的顶背驰现象。
从技术原理上来说,这意味着股价虽然还在创新高,但上涨的力度已经在减弱,后续股价很可能会出现反转下跌。
同理,在股价下跌过程中,如果出现底背驰,即股价一波比一波低,而 MACD指标的绿柱面积逐渐缩小,或者 DIF线和 DEA线不再同步创出新低,这表明股价下跌的力度在衰竭,可能即将迎来反弹。
此外,均线系统也可以辅助我们理解缠论。
在缠论的走势分析中,股价与均线的关系也能反映出走势的强弱。
当股价在均线上方运行,且均线呈多头排列时,说明股价处于强势上涨阶段;反之,当股价在均线下方运行,且均线呈空头排列时,股价则处于弱势下跌阶段。
而且,在缠论的中枢分析中,均线的交叉和缠绕情况也能帮助我们判断中枢的形成和演化。当短期均线和长期均线反复交叉缠绕时,往往意味着股价正在构筑中枢,多空力量在此处相对平衡。
通过这些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我们能从更直观、更具体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缠论,从而更好地运用缠论来分析股票走势和把握投资机会。”
“如何运用缠论技术找到股票的技术买入点?”
赵小飞老师看到学生们对缠论技术在股票交易中的应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便决定进一步深入讲解。
他微笑着说道:“同学们,缠论是一种非常独特且强大的技术分析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更精准地找到股票的技术买入点。接下来,我将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向大家展示如何运用缠论技术找到股票的技术买入点。”
“首先,我们要了解缠论的核心概念。缠论将股票价格的走势分为不同的级别,如1分钟、5分钟、30分钟、日线、周线等。通过对不同级别走势的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股票价格的运行态势。”
“在缠论中,‘中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中枢就像是价格走势的平衡点,价格在其周围上下波动。通过对中枢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判断走势的强弱和方向。例如,当价格突破中枢向上,且伴随着成交量的放大,往往是一个强烈的买入信号。”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具体的买入点。缠论提供了多种买入点,其中最常见的是1买、2买和3买。”
1买:前走势的背驰点,新走势的开始点。虽然1买点是一个潜在的买入点,但风险较高,不建议初学者轻易尝试。
2买:这个买点是最安全的,可以当成建仓点。2买点通常出现在中枢的下沿,当价格回调不新低时,形成2买点。这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