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晋王的人马正面交锋,头领只得垂头丧气地吩咐开城放人了。
风尘滚滚大队人马转眼间就奔出了好几百里,等到皇帝第二天收到报告时晋王早已拖家带口的驶出了京城地界。
皇帝勃然大怒,他是万万料不到这个素来都很听自己话的弟弟居然翅膀硬了敢造反了!一旦让王了缘回到了临安,那么就是天高皇帝远管不到他了。到那时一南一北的对峙局面形成可就是两个朝廷了!
皇帝在第一时间就由太监们抬着亲自上朝了,此时此刻他将自己这个弟弟给痛恨到了极点,决心必要将晋王一家人斩草除根而后快!
晋王连个招呼都不打连夜出城回了临安,立刻就引起了文武百官的激烈讨论。然而宰相不语国师又不在,还有一个挂了头衔的大师更是拍拍屁股索性带着皇帝亲封的猫王一块儿跑了!
皇帝的面子实在是挂不住了,他问大臣们该如何处置这件事情?有人说直接就派人围攻绞杀就是,这倒是合乎皇帝的心意,于是乎他即刻就命令下去千里追杀,凡与晋王一同出逃者格杀勿论!
此道追杀令一出将谢氏兄弟和贾府都吓得晕头转向了,他们急忙四处托人在皇帝面前游说,大意就是皇帝统共可就只剩下晋王这么一个亲兄弟了,再把他给杀了天下人会怎么看待皇帝呢?
想来皇帝与晋王之间必定还是有什么误会,不如先说清楚再看吧!在众人的争取下皇帝也不敢乱来了,便将追杀令改成了追捕令,意思是有话好好说,只要弟弟他肯回心转意,兄弟俩还有什么问题是不能解决的?
当特使好不容易追上晋王一行人之时,此处已经是南方地界了。特使试图劝说晋王一行人返回京师,并且还拿出了皇帝写给弟弟的亲笔信,字里行间充斥着满满的兄弟情义。
王了缘深知自己这个皇兄倘若当初真的会顾及到兄弟情义绝不至于会搞成今日之局面,于是他抱歉地回复道:“烦劳特使大人给本王传个口信,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我待在京师只能给皇兄添麻烦,还不如回到我自己的封地上去。我们兄弟二人今后还是一别两宽吧!”
特使见晋王不好哄骗也是无可奈何了,只得灰溜溜的空手回去复命。自此王了缘与黛玉一路高歌猛进回到了临安城,并且受到了当地百姓以及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
皇帝对于晋王的叛逃怒不可遏但是又毫无办法可想,目前还剩一计就是暗杀了。只是早有准备的晋王可不是吃素的,整个临安城与王府的保卫工作可是做得足足的,被皇帝派去的杀手不但没有得逞反而被活捉擒拿了。
皇帝立马认怂再也不敢处处针对自家的亲弟弟了,他只得收回原本打算将晋王定为叛军的成命,并且主动求和了。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事实上的南北对峙局面。为了维护国家的一致性,宰相大人提议不如由朝廷出面委派一位太守前往临安城与晋王一同守城。这样一来既牵制了晋王的权力,又能将朝廷在临安城的势力再次稳固下来。
那么由谁来担任临安城的太守好呢?皇帝很快就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正是他一直以来就想扶持起来的状元郎贾宝玉!
贾宝玉是晋王妃林黛玉的娘家人,虽说他与林黛玉有那么点儿沾亲带故的关系,但是据皇帝所知他与晋王并不和睦。据说两家走亲戚串门子时两个大男人也没有什么话说,可见他们原本就不是一路人来的。
当宝玉听到皇帝委任他为临安太守的真实用意时也是大吃一惊!但是他不敢违抗皇命,再说了他不去有的是人争着抢着要去,自己又何苦错过这个机会呢?最起码去了临安还可以与黛玉会面的嘛!有什么事儿大家还可以聚在一块儿商量商量。
“贾府的家人朕会替你们夫妻俩照看好,你们就放心的去吧!尽快出发,一路顺风哦!”皇帝的言下之意很明显,如果宝玉与宝钗不听话,那么留在京师的贾府就要倒大霉了。
宝玉宝钗不敢怠慢,当即就收拾行装准备启程。不明就里的贾母等人还以为他们夫妻俩真的升迁了,还欢天喜地地为二人饯行道:“这下子可好了,你们与黛玉晋王在临安城汇合了,日后我们也举家南下搬到那边去好了。”
宝玉与宝钗相对无言,只得强颜欢笑道:“老祖宗,这是必须的。您可要把身子骨养好,没准儿明年我们就可以接您来太守府住了呢!”
贾母听了这话乐不可支,毕竟自家的孙子与外孙女婿还是有蛮大的区别的。孙子家才是自己的家,这就是规矩啊!
宝钗含沙射影的又少不得一番规劝,意思是他们夫妻俩走后贾府上的人务必要守好本分不要轻易得罪人之类。贾母深知宝钗的担心绝对不是多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