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死17人,更低级别的官员,处死者不下于百人,所以很多文臣情愿勾结外族也不愿替他卖命,当外族攻破京都之后,投降者更是数不胜数。”
“反观宋朝,除了宋朝初立之时立足未稳,杀过一少部分贪官,到后来皇权稳定之后,皇家誓不杀文官,发誓与士大夫共天下,当时的文臣,除非犯了谋逆大罪,一般都没有杀身之祸,最多也只是罢官夺职。有宋一朝,极少有文武官员叛乱,甚至在崖山之战,宋朝灭亡之时,满朝文武官员竟无一人投敌,十多万军民随末代皇帝一起投海殉国难,真可谓感天动地。”
“拿明朝与宋朝一对比,就能知道以心换心的道理。孟子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句话有没有道理?父皇觉得很有道理,若乱杀臣子的崇祯帝也能明白这句话的道理,明朝或可再续几百年寿命,也就没我们什么事儿了。”
“如今我朝立足已稳,皇儿可效仿宋朝皇帝,于内,善待宗室兄弟,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发誓对过去的一切既往不咎,让他们彻底的臣服于你,扶保你坐稳皇位。于外,可善待士大夫,视臣子如手足,不对他们擅开杀戒。只有一点别学宋朝,那就是军权,不要让文臣领兵打仗,那些读书人干什么都行,就是打仗太不中用。”
“如此以来,一则外有天下文臣视你为腹心,倾心臣服于你,有他们掐着兵将的粮饷供给,武将们玩不出什么花样。二则内有同宗兄弟誓死扶持你,皇族强盛,则外姓武将更不敢生不臣之心。若后世之君也能贯彻此方略,则我周氏王朝,可传千年而不衰。”
听闻父皇的话,正和帝百感交集。
这时老人见他久久不语,问他:“你觉得父皇说的不对?”
正和帝立时回过神来,回话:“父皇说的极对,儿臣听闻之后犹如醍醐灌顶,故而失神。然而想要执行父皇的愿景,非经天纬地之才,不可成功。况且儿臣根基浅薄,本来就不敢妄动文臣,现在即便发誓永不杀士大夫,也只是一句笑话,他们未必会当真。倘若儿臣尽掌京营四十万兵马,再加上几万禁军,说出这话或许会有效果,若到时他们果如父皇所说,倾心臣服,儿臣也可以撤去锦衣卫监察百官之权。”
老人笑说:“不错,没有开杀戒的实力,那样说只会惹笑话,若有那个实力却不开杀戒,别人才会认为你是真正的仁君。老朱家掌管天下二百多年,已经打折了文人的腿,想宋时,有多少名传千古的词人?有多少津津乐道的诗词佳句流传下来,而明朝,却没几个像样的才子。皇儿若能以仁道待文臣,或可恢复昔日之盛世…至于京营军权,你觉得贾璟瑜如何?”
正和帝说:“目前看来尚可,然而白居易曾有诗云:试玉要烧四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贾璟瑜之心性到底如何,不说七年,至少也要四五年之后,才能见出分晓。”
老人说:“四五年,只怕父皇等不到那个时候了。且让父皇试他一试,若他确是可靠之人,父皇将永宁和京营节度使一职都托付于他,只要你肯善待你的那些弟弟,父皇必定让他事事听令于你。”
正和帝急忙说:“亲兄弟打断骨头连着筋,儿臣自当..……”
老人挥手打断:“你不必急着表态,父皇知道其中的难处,宗室兄弟是一把双刃剑,用的好可以拱卫京都皇权,用的不好,恐会同室操戈自毁基业,至于怎么才能既不威胁皇权,又不过于削弱宗室的力量,让外姓臣子有机可乘。父皇暂时还没想好两全之法,我们先解决京营军权的问题,再处理你们兄弟间的关系。明日大朝会上,关于京营节度使一职,可任由朝臣发表意见,你不要轻易表态,等父皇的圣旨。”
正和帝见父皇这般维护皇权,也就相当于维护他,心中感动的稀里哗啦的,连连遵命称是。
老人本欲让他离去,忽然想到什么,又笑问他:“你说将来撤去锦衣卫,到时如何监视天下百官?我们愿意信重文臣是一回事,但皇帝困在宫内,若无耳目在外监视,也是极大的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