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不片刻,有太监高呼道:“陛下临朝,百官觐见。”
文武百官齐刷刷跪拜行礼,高呼‘参见吾皇,愿吾皇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正和帝一脸惬意:“免礼。”
等臣子都站直了身躯,他略略扫视一眼第一二排的文武官员,又说:“众卿家可有事奏?”
冯敬骁正要出列请辞,却被户部尚书江子诚抢了先。
江子诚说:“陛下,臣有事启奏。”
正和帝哦?了一声:“江卿所为何事?”
江子诚说:“臣是为了京营商城一事,京营商城之筹建,原是为了给京营杂役士兵找些活儿干,让他们都能领到全额俸禄,可是据臣所知,商城收入绝大多数都落在贾璟瑜私人口袋里。贾璟瑜效仿宋之高俅,以公肥私,此等行为应当严厉制止,以防各地军官层层效仿,坏了军纪和战力,造成无穷后患,请陛下明鉴。”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为避免重蹈北宋末年的覆辙,臣恳请陛下从严惩处贾璟瑜,以儆效尤。”
十多个有份量的“正和系’官员,见户部大佬针对贾墨,立刻出列附议。
由于太上皇执政期间内阁大学士都不曾荣封四品以上的官职,大学士根本驾驭不了六部尚书,只能在国事上给皇帝出出主意,与皇帝一起处理一些奏折,参谋应对之策。
故而政务上的大权,大多集中在六部之手。正和帝登基之后,暂时没办法改变这一点,所以江子诚身为户部尚书,算是六大佬之一,也是正和系官员的首脑之一。
他的谏奏又是站得住脚的,立刻就得到了同系官员的大力支持。
他们不求剥夺太上皇赐给贾墨的节度副使之职,只求往他身上泼脏水,让他不得上位京营节度正使一职,顺便剥夺他掌管后勤杂役士兵的权力,届时陛下再派一个节度正使前去接收,利用京营产业谋利,可以用赚来的银钱替陛下收拢更多的军心。
等到京营大部分人马都在陛下掌控之中,他们这一派系,才叫大有可为,可以加快斗倒八贤王的进程。反之,若陛下败北,他们将来最好的下场,也只是罢官夺职,永不录用,坏一点的下场,或许就是抄家流放了,再坏一点,就要全家掉脑袋了。
涉及到身家性命,故而他们虽然对贾墨并无仇隙,甚至还有些欣赏他的文才,此时也不得不跳出来反对他,因为在他们看来,贾墨正是太上皇的头号死忠党,太上皇的态度又是含糊不清的,既默认陛下的正统之位,又不下旨剥夺八贤王等王爷的实权,实在让他们很不安心。万一太上皇想另立新君,有贾墨手握重兵支持,行废立之举并不难,到时他们就一败涂地了。
如果只是寻常的太上系官员,他们根本不愿意为此挑衅太上皇的权威,比如贾政和林如海的官位就稳如泰山,没人打他们的主意。
但是京营的兵权实在太过重要,他们再瞧不起武将也不得不承认,若真到了改天换地的那一天,他们在手掌重兵的武将面前,根本毫无自保之力,这也是他们孜孜不倦致力于打压武将地位的原因之一。
曾经在宋时,武将被文官打压的厉害,哪怕武将比文官高一个品级,也要对文官行参见礼。勋贵的爵位,远不如现在这般高贵,动不动就超品。
在宋及宋之前,亲王才是正一品,郡王、嗣王,国公,郡公都是从一品,开国县公是从二品,开国侯是正四品,开国伯是正四品,开国子爵是正五品,开国男爵是从五品。
从明朝开始,勋贵的地位却又凌驾在了文官之上,至少在品级上是这样的,王公侯伯都成了超品,子爵成了正一品,男爵成了正二品。
而他们文官,必须立下特别大的功勋,才能加封四公或四孤之殊荣,位列一品。
寻常文官做到二品尚书的位置,已经到了极限。
文官的品级比勋贵低,这也就罢了,文官的官职还无法传承给后代,后代子孙必须从零开始,一步一步往上考,中了举才能做芝麻绿豆大的小官,中了进士,才有做大官的资质,然而中举人数是限定的,四年一考,难度很大,若考不中举人,就只能另谋出路。
反观勋贵,只因得到父辈的余荫,年纪轻轻就可以袭一品之位,甚至袭超品的侯伯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