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过滤也简单。搜索本文首发: 我的书城网 wdscw.net
先把上面的溶液倒出去,就能看见桶底沉积的碳酸钙。
这时候的碳酸钙像一坨烂泥,需要用清水反复冲洗,直到水面彻底变清澈,这过滤才算结束。
当最后一遍过滤结束,陈东得到了半固体的碳酸钙。
转头,陈东再把半固体转移出来,彻底晒干以后找来簸箕。
抖簸箕是农村孩子必会本事,陈东做起来自然是轻车熟路。
被抖出去的细粉末,就是陈东要的碳酸钙。
陈东登时欣喜若狂。
水泥这种稀罕物,大多数人压根没听过,更不知道如何做出来。
这才是降维打击!
有了碳酸钙,剩下的要解决的就是石膏问题。
石膏也是矿物,开采难度不比石油低。
陈东压根都没打算找矿,而是找到一个更合适的替代品。
黏土!
没错,就是做瓦片的黏土!
石膏的作用本来就是增加粘度,黏土自然能做到。
黏土里掺上水,再把碳酸钙倒进去,最后再往里掺上木炭粉。
木炭粉透气性好,更有利于后期快速风干。
三种粉末掺在一起,很快就成了面团状的固体。
看起来很怪,但这已经是最大限度的成功了。
从外形和颜色来说,这坨枣红色的面团和水泥毫无关系。
从功能上来说,基本一模一样!
按照这个办法,陈东又做了几筐,争取一次性做够充裕的量。
做完原材料,陈东挑着担子到了水坝旁。
由于粘合材料的改变,导致工程要做一些调整。
与其说是水泥,不如说是橡皮泥,可以按照石头缝的尺寸填充。
这种半固体,恰恰弥补了液体的缺点。
即便是在水里,也能很好地将其填补。
只不过要经常检查,免得突然出了问题。
靠着这个办法,陈东很快把四周地基处理好,再一点点往上盖。
起初还好一些,到了后来就需要梯子。
等最后完工的时候,水坝的高度已经来到五米。
因为水流的涌动,把原本长条状的口子扩成了圈状,从外面一看,倒像是一个小型湖泊。
陈东计算过,这个水坝还能继续扩建,只是后续的风险会增加。
陈东喜欢创新,但绝不是激进派。
这个节骨眼上,肯定是稳字当先。
水坝基本修成。
这里的储水量已足够用上一阵。
可陈东的目的根本不是修建一个简单的水坝,而是要造一个更大的生态系统。
大自然的一切都是相生相克,甚至很多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冥冥之中都有联系。
就像之前陈东挖开的沼泽地,那附近的植物长得比其余地方都茂盛,这就是典型的生态循环。
同理,只要在附近种上植被,水被植物吸收,植物的光合作用又可以把水分解出来。
到时候再把地下河引过来,这地方就是水草丰泽之地。
到了那时候,不光解决了水,还解决的绿色蔬菜这些生活必需品。
在附近覆盖植被,这难度比修水坝还要难。
不是随便弄点花花草草就叫植被,每间隔二十米至少有一棵成年树,中间栽种各种花草。
这确实是个大工程。
……
陈东把水坝修好了,吴全友还在山上挖石头。
山上大多数是一些老弱病残,身体本来就不好,再加上食物匮乏,干十分钟,差不多要休息半个小时。
就这个施工进度,等到秋收的时候,他们也未必能完成开荒。
担子落到吴全友头上,吴全友只能尽可能地带人去挖一些树根或者树皮。
人穷的时候,办法是最多的。
吴全友发现一个好办法。
这树皮扒下来以后,不用磨成粉末,直接放在水里煮,煮得半生不熟的时候再分下去。
被热水煮过以后,树皮会有一种甜腥味。
这个味道类似生锈的洋钉子,味道虽然不是很重,但已经足够慰藉。
不过,这玩意根本没办法下咽,只能放在嘴里不停地咀嚼。
树皮本来就有味道,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