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晴算是给陈东提了个醒。本文搜:常看书 changks.com 免费阅读
陈东仔细看了,不光自己浑身破破烂烂,周晴和老太太,还有最小的妹妹,都好不到哪里去。之前确实没考虑过这些。毕竟,这饥荒之年,最重要的就是衣服。原则上,不露屁股就是合格。而现在最紧缺的粮食和水资源已解决大半,确实该考虑一下衣服了。不光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身子。周晴以为纺布还养蚕,实际上大可不必。蚕丝做的衣服自古以来就是金贵玩意儿,穿着也舒服。可那不适合这年头。山上有两种麻可以做衣服。一种是陈东之前用的苎麻,另一种则是大黄麻。苎麻比较硬,更适合做麻绳,做衣服比较磨皮肤,但优点也很明显,做出来的衣服结实耐造,三五年都穿不坏。另外则是大黄麻。大黄麻需要沤麻,消耗的时间比较久,可做出来的衣服既结实,又柔软。既然要做,那就做点好的!最终,陈东选到山上的大黄麻。这年头,所有人都觉得苎麻是好东西,刚生出来一点就被人拔走。反倒是大黄麻,没人觉得这是好玩意儿,全当荒草处理了。这可就便宜陈东了。几乎没费什么力气,陈东就从山上带下来满满一筐大黄麻。周晴是个省城大小姐,以为衣服都是蚕丝或者棉做的。她实在想不明白,这一筐枯草是如何变成布,最后变成衣服的。陈东让她帮忙编几个筐。这筐和正常的不一样,每个孔洞要比较大,要让水分充分地流出来。趁着这个时候,陈东烧起一锅水。大黄麻的外皮很紧实,不太好处理,必须用开水处理一下。水开,关火。大黄麻直接泡在水里,冷却以后转移筐里。这筐分成两层,里面这层孔洞很大,外面的则很密实,最后再用黄泥在筐外面厚厚地涂抹。到了最后,再用大石头压在上面。这就是古法流传沤麻。通过重物的挤压和水的浸泡,让大黄麻彻底分离,顺便完成脱胶。每天都要往里面注水,确保其不要腐烂。沤麻需要半个月的时间,这个时间正好给陈东用来做纺车。所谓的纺车,并不是一定要做得很大。陈东在草纸上画出图案。纺车是l形,总长不到两米。在这个环境下,所有器械只要求简单粗暴,结构越简单,后期维护越容易。这是最好的选择,就是选用手摇,而不用脚踩式。有了图纸,陈东便着手制作。纺车为木质结构,下面是一块长方形的木板,上面则是一个风车状的纺轮。而最难的就是它! 陈东找来一些杨树,用斧子修成大小一致的长度,再用木榫连接,做成一个简易版的风车状。随即,陈东又把这两个风车中间加上一根食指长短的木棍。这根最短的木头,恰恰是纺车最重要的部件。如果没有平衡轴,整个纺车会晃动得特别严重。陈东做木工很快,不到两个小时,纺车的基本外形已经出现。而后,只需要在下方打两个贯穿孔,中间用一根短横木作线轴,让麻绳从中间穿过。外形基本搞定,剩下要解决的就是核心动力问题。陈东找来两块方木,一块凿出‘凸’字形,一块凿出‘凹’字形。两个卡轮放在一起严丝合缝,当摇动摇柄的时候,两个卡轮就开始工作。别看只是两块小小的木头,一旦摇动起来,产生的拉力相当大。正是这种强大的拉力,才让大黄麻成为线。这就是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用最简单的工具,产生最大的力,实现最强的生产。所谓四两拨千斤,便是如此!周晴目不转睛地看着,在她眼里,这和魔法没什么区别。只是,有一点她不理解。所有轮子都是圆形,陈东怎么搞出个方形?改良成方形,也是陈东深思熟虑的结果。由于纺车比较简陋,圆形的卡轮容易缠线,维护起来比较麻烦。最关键的是,方形卡轮每次转动都会有咔嗒声,这对周晴这种新手比较友好,一旦发生缠线,能立马知道。周晴摸着纺织机,简直是爱不释手,以为马上就能做出布匹了。可这事哪有这么简单?纺车的作用是把原料变成线,先把线做成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眼下,陈东需要一台纺织机。在陈东做过的所有器械里,纺织机绝对是最复杂的。从某种角度上说,盖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