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干的树皮先到河水中浸泡10天左右,这样可以让做出来的纸细腻光滑不容易开裂。
把树皮切成条状用石灰水泡两个月,石灰水可以把可溶性杂质剥离出来只留下可以用的纤维,也可以让纤维脱胶使树皮更加柔软。
浸泡好的树皮捞出来到河边清洗干净,顺便把树皮撕成更细的细丝。再把纤维丝放进石灰水中煮两天两夜。
再经过捶打纤维丝,混入水中做成纸浆,用一个细竹丝编成的抄纸板把纸浆均匀的抄起来。
抄纸这个动作是需要非常有经验的人才能做好,第一次抄出来的纸浆不是厚的不行就是不均匀。而且纸浆非常重,累的手直抖。
纸都抄完摞了厚厚一叠湿纸,这个时候的纸百分之九十五都是水,需要用晾席加重石头把水分压出来。
水分压出来的湿纸小心的一张张揭起来摊开晾干,晾干手的纸就可以直接用了。
只是这样做出来的纸摸起来有些许粗糙,而且用起来屁股有些疼。
可以用来造纸的不仅仅是构树皮,竹竿、稻草、桑树皮等都可以造纸,每一种原材料做出来可能有些许不同,但处理方法都大致一样。
造纸的时长较久,又是日常所需,所以王小暖一直泡着各种原材料。
被剥了皮的构树是没法存活的,就都砍了晒干当柴火。
坐在山洞前,吃着各种果子,时光飞逝。
将晒干的纸分一半出来裁剪成日常用的尺寸大小,一叠一叠的放置在竹筐里。
选了一部分纸用麻线订了一个小本子,拿着用木炭做成的笔将来到这里的一切记录下来。
在墙上记录的日期也誊抄到本子上,还专门做了一个小本子做成日历本的样子,过去一天就再那一天上面画个圈。将木炭装进细竹筒里就可以不弄脏手了 。
时间就在忙碌中悄悄溜走了,深秋不知不觉的来了。
山里的四季分明,秋天的早晚明显凉快了,甚至有点冷,只有中午还热一点。
秋天还是丰收的季节,大部分的果实都在秋天采收,也是冬天来临前储存各种物资的最后时间。
为了能安全舒服的度过这个冬天,王小暖必须在这个季节尽可能多的收集吃的,用的。
先去把最重要的玉米、黄豆、绿豆、豌豆收回来,这几种作物数量都少去一趟就全部收回来了。
十几颗玉米从玉米杆上掰下来放背篓里,摘下来的玉米剥皮,每根玉米留两三片叶子,玉米之间互相绑好挂起来晾干。
玉米杆也砍回去,这个时候的玉米杆还有一点水分可以嚼着吃,甜甜的。
黄豆、绿豆的打掉叶子,整颗砍下来用稻草绑起来倒挂着晒干,晒干后用木棍把豆子锤打下来,把坏豆子和杂质筛选出来,然后再继续晒几天干燥后保存。
豌豆就直接在地里摘回来去壳晒干保存。
黄豆、绿豆,豌豆各只收了一斤左右,数量太少只能和玉米一起留着做种子。
深秋森林里好多果子都已经成熟。
例如野猕猴桃、山楂、枣子、核桃之类的。
王小暖就天天带着大黄在周围林子里各种转悠,采摘看见的任何一种果子。
新鲜的山楂剪掉果蒂,清洗干净,洗完把表面水分晾干。
用刀把山楂切成片,里面有虫眼的挑出来扔掉,再去掉山楂核,摊平放在太阳下晾晒。现在的天气五天左右能干透,中间需要多翻几次才能晒透。
枣子树长得太高,爬到树上也摘不到的只能用杆子敲下来,山上的枣子长得小小圆圆的,但吃起来还是非常的甜。
摘下来的枣清洗干净,放到蒸锅上蒸至软烂,倒出均匀铺开放至太阳底下晾晒,隔几个小时就翻动一次。第二天和第三天都要复蒸半小时,晒到表皮完全变皱,吃起来有嚼劲就可以装到袋子里保存了。
晒柿饼就得挑硬柿子,清洗干净后刮去外皮,用麻线绑在柿蒂上给他串起来几个绑在一起方便通风,先晾晒四天左右,柿子皮不浪费也摊开晒起来。
四天过去了柿子明显变小颜色变深,用手摸起来软软的就可以进行下一步了。就是每个柿子都用手捏一捏,全部捏软。所有柿子捏上一遍后再晾晒个七八天,这几天 每天都要这样捏一遍,里里外外经过十来天的功夫柿饼就算是做好了。
撕开一个柿饼看一看,软糯红亮,看起来糖度很高。柿饼放在罐子里将晒好的柿子皮盖在上面放上七八来天就出白霜,到时候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