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意即刻点兵快马赶往边关。至于罪女,便交给宰辅,抓到了带去前线,看看西岚所说到底是真是假,到底是谁撕毁两国和议。先议再战,别落他国口实!”
三万将士!
沈衡到底何时信任沈霄至此。
赵烨忙进一步进谏。“官家,眼下国库空虚,战事劳民伤财,为了天下百姓,当以议和为主。”
后面言官还不及开口,就见天子一拂衣袖,“孤乏了,退朝。”
一向对文官百依百顺的官家今日真像是变了一个人。
群臣散去,唯有赵烨多看了一眼被内侍单独留下的晋王沈霄。
太极殿,偏殿。
沈霄被人推着见到了正被内侍揉着额角,缓解头疼的沈衡。
待沈衡屏退所有人后,沈霄才缓缓开口。
“今日算是与赵烨捅破了窗户纸,他会彻底明白,在官家吃食中偷偷掺杂的长生丹已被发现。臣离京后,官家免不了要被赵烨重新盯上,万望小心。”
沈衡单手支着头,长生丹毒效虽被沈霄从孟家寨带来的解药所解,但长年浸淫还是让他的身体亏空得厉害,伴着没有止境的头疼。
“但,总好过当他手中任凭摆弄的傀儡。若非你识破此事,沈氏的大燕怕是要亡于朕手啊。”
沈霄垂首不语。
“如今满朝文武,唯有堂弟一人朕能信之,一定要替朕将沈氏江山守住啊,不然朕真的无颜去见先皇。”
“臣弟定不辱使命,将太平还与天下。”
沈霄从轮椅而下,稽首允诺。
-
边关战火第一个烧到的是伽蓝关。
城中多是厢军,平日只管劳役,不正经受训,将领更是朝堂下派,几年一轮换的草包,只管捞起一笔笔通关的肥水。唯一有些战力的是先前老晋王留下的残馀镇北军。但老兵饱受战争之苦,一听到战鼓,丢盔弃甲,毫无战意。
偌大的迦蓝关,西岚军不到一盏茶轻松破城。
然后是接连五城,皆是如此,大燕的军防似乎不堪一击。大批逃难的百姓,不分昼夜地,只能往最后守军最多的阳城而去。
在前朝领土未扩及迦蓝之外时,阳城是旧时边关。地势于边关众城之中最为险要。阳城如今再次临危受命,成了现下拦截西岚直入中原最后一个关隘。
可阳城守军情况比起迦蓝,也好不了多少。
这都是先皇怕边关拥兵自重,而布下的三条政令所致。
一,收权。朝廷下派朝官任各城要职,不允将士培养自己亲信,任居要职。
二,缴谷。各城除城内事务开销,其馀收入一律上交朝廷。
三,征兵。各城需及时登记入籍士兵,凭士兵优劣,关联各城所留经费开销。待各城为了争取更多的银钱留在本城,而登记越多精锐。朝堂再发征兵令,将登记的精锐士兵召集入京,充作禁军。边关所能剩下的只有为了劳役而勉强征收的厢军。
如此一来,没钱没粮没人,再无拥兵自重之可能。
虽然朝廷仍会下派一部份的禁军囤驻各城,但这些禁军每三年一轮换,享过了京都的繁华,战意和拼杀的本事逐年减弱,哪还有当年驻守一方的镇北军半分杀敌之勇。
逃难的百姓嗟叹,只怕这阳城也待不了多久。
他们有的可是亲眼看见了,那些西岚精兵有多么势不可挡,哪怕挨七八刀,中了十几箭,依旧不减他们攻城之势。那些守城的厢军,胆子大一点的短兵交接不出几刀,人虽不死,却成了行尸走肉一般的傀儡,穿着大燕的兵甲,却帮着西岚砍着大燕的士兵。
如此邪门的军队,要怎么抵挡?
风言风语在阳城四起,人心惶惶,其中悬赏通缉私杀西岚公主,以叛国之罪论处的宁氏女一事,更是在风口浪尖。
宁氏女不仅是两国战事的“始作俑者”,更是背负了朝廷悬赏的百两黄金之重。
阳城邑令自收到朝廷有援兵的飞鸽书信,除了日夜提心吊胆提防迦蓝,盼着援军外,便是每日处理增多的难民,和一大堆想要冒领赏金的好事者。
好在阳城首富叶家乐善好施,开设粥铺,赈济灾民,算是为他分忧了难民安顿一事。
但对曾经因叶家明月露有过交集的宁氏女,叶家一问三不知。
南疆时疫牵连出韦氏倒台,叶怀音领着那采花贼几番上告,层层定罪下来,只差京都刑部,告上御状。谁知道因为采花贼韦荣是那韦氏支系子弟,直接判了死罪,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