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人平均摊,也就75元了。”按他们的大学生的工资情况,也就是每人拿出一个月的工资也就够了,所以还是有这个实力的,再说连青云他们自己本来也有许多书,可以拿出来,编上号,也可以充当一部份的了,开资还能少一点。
苏光负责宣传推广,他写道:“我们可以制作一些传单,在学校、居民区发放,宣传我们的书社。还可以在书社门口张贴海报,吸引路人的注意。”
他们按照分工,各自行动起来。连青云四处寻找合适的场地,最终在一个人流量较大的地方租下了一间小屋子。左毅则忙着进行市场调研,了解读者的需求。冯林和苏光一起去采购书籍和设备。
不久后,四友书社正式开业。
他们利用下午下班时间开启书社,一直营业到十点半左右收摊。每日傍晚,两展烧煤油的气灯被点亮,昏黄的灯光摇曳着,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书架上,摆满了八十年代流行的武打小说,那是一个武侠的黄金时代。金庸的《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鹿鼎记》等作品,如同宏伟的史诗画卷,展现出波澜壮阔的江湖世界。古龙的《多情剑客无情剑》《楚留香》《陆小凤》系列,以其独特的文风和神秘莫测的人物塑造,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悬念与刺激的江湖之中。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录》等作品,则如同一首首优美的古典乐章,充满了诗意与浪漫。温瑞安的《神州奇侠系列》《四大名捕》等作品,同样广受欢迎,那些热血沸腾的江湖争斗和忠肝义胆的人物形象,让人难以忘怀。
除了这些港台作家的作品,大陆也有一些武侠小说在八十年代风靡一时。残墨的《神州擂》气势磅礴,萧逸的《饮马流花河》柔情似水。还有《武林》杂志,在那个时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连载了许多知名武侠小说,还开发了一些拳谱函授教材,销量极高。书社里,时常能看到读者们捧着《武林》杂志,如痴如醉地沉浸在武侠的世界中。
书社开业之初,生意极为兴隆。每天傍晚,学生们、老师们以及附近的居民们纷纷涌入书社,为了一本心仪的小说不惜排长队。那热闹的场景,仿佛是一场文学的盛宴。连青云和伙伴们忙碌地整理着书籍,脸上满是欣慰与自豪。他们仿佛看到了书社美好的未来,心中充满了希望。
然而,时光流转,流行趋势悄然变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学领域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等多种流派纷纷兴起。王蒙的《活动变人形》等作品,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与情感。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和《祖母绿》,关注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和伦理关系。刘心武的《钟鼓楼》和《班主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和人物心理的深刻变化。贾平凹的《腊月·正月》和《鸡窝洼人家》,深刻描绘了农民的生活和精神追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更是一部描绘普通人生活和奋斗的长篇小说,深受读者喜爱。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对自由生命的渴望。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在艺术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舒婷、北岛、顾城等诗人的诗歌作品,成为朦胧诗派的代表,影响了一代人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此外,八十年代还有许多重要的文学期刊,如《人民文学》《十月》《收获》《诗刊》等,它们为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推动了文学的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武侠小说的热度逐渐被其他文学作品所分散。书社的生意也越来越不行,顾客越来越少,书架上的书籍开始蒙上灰尘。连青云和伙伴们心急如焚,却又无可奈何。他们尝试着引进一些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但效果并不理想。
想起那时候在清淇市的北京路、师专路和大治路许多人的借书记忆,恍若就在昨天却又有种不真实的感觉,似乎像是在手边又觉得已经离得很远了。当初那个时代的上学生涯没有现在功能这么强大的手机,所用的手机除了打打电话,发发信息之外只能相互比较一下贪食蛇的长度了;那个年代也没有各种各样的好玩的电子产品,除了偶尔去网吧玩玩以外,租书就成了当时许多年轻人唯一打发时间的方式了。
北京路、师专路和大治路旁的学校附近,每家小商店里都有租书的地方。那些小商店的门面不大,木质的招牌有些已经褪色,却依然在风中微微晃动。走进店里,便能看到一排排的书架上摆满了流行的、古典的、玄幻仙侠的小说,从《梦里花落知多少》、《左耳》到《隋唐英雄传》、《三侠五义》再到《诛仙》等,琳琅满目十分的齐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