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事情,最终落个抄家下狱,主要原因还是一个穷字。
每年三千两分红……
对贾赦,贾政,贾珍,都不算小钱。
宁国府又是贾珍一个人的,等若他每年多六千两银子到手。
真的不少了。
黑山庄乌进孝,现银加粮食也就大几千两银子。
这银子要是年年有,等若多一个庄子出来。
贾珍虽是意动,但还是没有第一时间答应下来。
上头这些人是什么德性,他太清楚不过了。
头一年可能如数给付银子。
接下来就难说了。
户部要不给,他敢找户部要,还是找廉亲王,智郡王要?
贾珍的心思,不光是吴天佑懂,贾赦也懂。
只有贾政圆睁双目,不明白为什么贾珍不立刻答应下来。
“贾将军必定还有顾虑……”吴天佑笑眯眯的从袖口摸出一摞银票。
说是银票,其实是兑票。
只有在京城固定的银号里才能凭票取银。
没有异地存取的功能。
当然也没有利息,甚至买这银票还要给银号钱。
这个东西,连最早期的金融业也算不上。
撑死了算是金融服务。
银票是对半而分,取银时,要和银号的存根严丝合缝。
另外每张银票都有编号暗号。
就是诗号。
到时候银票合缝,诗号无误,这才能取银。
就算大周京城,现在有银票业务的也不超过十家。
得在几十年后,经过对口外的贸易发展,大量晋商都需要银号,他们又声气相连,彼此信任,所以一些大银号联手之后,通存通兑,银票才有了流通使用的功能。
银票的面额也不大。
清中后期有官票,面额是一,三,五,十,五十两这五种面额。
清朝要亡国时,出现了百两的大票。
私人银号,也是有小面额银票,但并非主流。
官票有纸钞的功能,所以小面额的不少。
私票就是图方便,银票金额太小还不如带现银方便。
毕竟不是所有地方都收银票。
所以私人银号金额一般是十两,五十两,百两,乃至最大面额的千两。
吴天佑此时掏出来的一摞银票,就是千两面额的银票,京城最大银号给的票,诗号也给了。
就是说这就是现银,拿走就能兑成现银。
“这是一万二千两,宁国府和贾将军两年的分红。”
“赦翁和政翁两年也是一万二,也请收下。荣国府的六千,请政翁叫琏世兄跑一趟户部,那边也是要画押,出个手续才对。”
贾赦接过六千两的银票,高兴的嘴都合不拢了。
这一瞬间,他要到哪买小妾都想好了。
至于吴天佑的安排,当然是怎么说怎么好。
毕竟给钱的是大爷。
当即贾赦先收了银票,脸色一变,对着贾珍正色道:“珍哥儿,这事就按吴大人的意思办好了。上头有亲王,外头有紧急军情,贾家还能霸着车行买卖不放手?交给户部,又不是白拿贾芸的,他也有股份分红,此后不必怕人惦记,也不必自已辛苦经营,这有什么不好?做人不必太贪心了!我贾家反正要上奏,以你,我等贾家长辈的名义,请朝廷收回车行,紧急驰援蓟州,军情如火,可不能耽搁了!”
贾珍此时还有什么话可说,自是点头应允下来。
就算之后户部不给钱,他也不亏了。
“光上奏可不行。”
吴天佑笑吟吟道:“先上奏,后天十五日大朝会,到时候再当面奏请吧。”
“也行,听佑翁的。”
“此乃正事。”贾政一本正经的道:“非是我等贪婪,也不是针对芸哥儿,实在是朝廷需要运粮,需要贾记车行,国家大事,由不得考虑太多。再者说,芸哥儿的书里不是也写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是这个理。”
吴天佑内心鄙夷眼前这几个贾家的人。
对族中子弟的产业一点支持没有。
就惦记捞好处。
现在给两三万银子,就把岁入百万的产业给卖了。
当然,贾家就是个引子。
也就值眼下这些银子。
要不是诸王要顾及吃相,也怕隆正帝不满,连这个引子也不需要。
户部强行征召便是。
事后直接划归职方司。
贾芸能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