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红楼,从文豪开始崛起 > 第164章 危机

第164章 危机

不是银子货款有没有带回。

或是在外的货物有没有闪失。

贾记说包赔就包赔,这一点诚信众人还是信任的。

众人担心的是,这一次贾记奉命与内府合作,这是临时合作,还是以为常态?

若是此后贾记就是内府的一部分,大伙儿就要考虑继续与贾记合作的事了。

贾记这几个月已经建立了名声和信誉。

内府也是花近百年时间建立了自已独特的信誉。

基本上和内府合作,除非是内府授权的皇商,比如当年的薛家等皇商,那是铁定的发财。

除此之外,就是铁定赔钱。

和买,征召,诸多手段,反正商家不赔钱不可能。

内府一年拨付的银子最多三百万,绝不会超四百万。

但要养皇室,诸王,宗室,还要养宫中过万宦官,宫人,数万禁军的支出也是内府负责。

一年烧造瓷器就得用银过二十万两,工匠就有数千人。

木炭就得五百多万斤,值银数十万两。

加上大量的织造物,日用品。

日常开销,俸禄。

三百多万根本不够。

只能用强占,和买,兼并等各种办法从民间捞钱。

哪怕忠顺王是贤王也没用!

除非朝廷提高内府开销,将三百多万涨到五六百万。

那是差不多够了。

但从皇帝到大臣都不可能同意。

大臣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皇帝则是要名声。

继位先提升内府开销,这是什么好名气?

后世一个奢靡挥霍的评价是跑不掉了。

景和帝才是真的挥霍无度,六下江南,用凤姐几个的话来说,是银子俱都成了泥沙了。

但景和帝聪明的很。

他才不会提高内府开支,落人口实。

就是叫宠信心腹臣子们报效。

比如贾家,甄家,王家,薛家等各家。

每家最少报效几十万。

甄家迎驾最多,用银过百万。

这银子,各家当然要捞回来。

景和帝就给各家重任,而且是肥差,好叫他们把银子给捞回来。

加上盐商们报效一部份。

六次南巡,花银最少两千万,够打一次超一年时间十几万人规模的中大型战役了,就这么挥霍掉了。

还没落下加赋和增加内府开销的坏名声。

隆正帝可没他爹这么聪明,老老实实的只用内府的钱,多一文也不取。

这就使得内府的银子也是捉襟见肘,只能用各种手段来收割一些商家贴补一二。

这样一来,内府名声早就臭不可闻了。

商人可不管皇家是什么苦衷,内府行事不讲究,不可信,这已经形成了共识。

好在贾记已经当众言明,和内府只是暂且合作,此后仍然是贾记自行其事,并不算是内府之下的商行。

这也叫大量商人都是大大的松了口气。

毕竟贾记出现之后,所有人都有一种感觉,生意都是好做了许多。

这是很明显的事。

一是运输效率大幅度增加。

原本要十几二十天时间的货物,现在三五天就到了。

这大幅度增加了货物流转的速度,对工商业的促进有多大不必多言。

在后世有句名言,要想富,先修路。

这句话的核心意义在于,物流流通,还有运输效率。

二来就是运输成本的大幅度下降。

最少下降三成,甚至达到四成。

下降的成本就是上升的利润,这一点所有人都明白。

三来,便是有保货和带回银子的便利。

更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发展。

贾记虽然只营业了短短几个月,带来的变化却是有心人能看在眼里的。

这也是隆正帝决心帮贾芸把贾家排除在外的根本原因。

也是内府不将贾记直接征召的根本原因。

隆正帝和忠顺王都不傻。

这样重要的商行,好比是下金蛋的金鸡。

贾芸经营工商的本领也远超常人。

内府拿来也经营不好,对北方刚兴起的工商业却是致命的打击。

别说智者不为,智商正常的都应该知道如何选择。

只是要排除一些别有用心之辈。

比如廉亲王,智亲王等人。

他们不是不懂这些道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