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知道王夫人引薛家入内,撮合宝钗和宝玉,并且成功了?
所以黛玉最后的伤感和因此而死,不光是气宝玉无用,也是恨贾家负盟。
将黛玉几百万两的陪嫁用的精光,转头就不认账了!
凭这些嫁妆还有林家的家世,黛玉挑什么样的夫家挑不到?
何至于一定要嫁宝玉?
很长时间内,黛玉和宝玉不过是兄妹之情,不涉男女。
是黛玉从江南返回之后,贾家又用了她的嫁妆,在黛玉眼里等若是名份己定……这时她才有着和宝玉超过兄妹般的情感。
乃至极度失望而殁。
钱用了,人不要,还有比贾家更不要脸的?
这些事,林如海不知道。
但他现在很生气。
能摆脱重病身死的噩运,还是因为贾芸的密信。
说实在的,林如海万万没想到贾芸会写信给他。
且道出贾敏之死可疑。
并首言林如海可能也己经慢性中毒。
有人毒害于他!
所为的,是林家产业,还有可以从容掌控黛玉之事。
此外,就是与扬州的盐商大族勾结,彼此各取所需。
林如海初看,简首愤怒。
贾芸这是把他当傻子?
但细细琢磨之后……林如海悚然而惊。
这事,不仅有可能,而是太有可能了!
一方出人,另一方出毒药,并且负责善后。
都是有财有权有势之人,联手对付林如海,成功的可能性当然大增。
主要是,林如海毫无防备!
外头的盐商大族,林如海向来是强力镇压,他为盐道多年,积威颇深。
整个淮扬盐商家族都被林如海压的规规矩矩服服帖帖。
当年,隆正帝为皇子时,观政户部,负责南下筹款赈灾。
原本盐商根本不配合,隆正帝大怒之余,决心蛮干。
后来是林如海出手,配合隆正帝,成功募到了数百万两钱粮,安抚了百万以上的流民。
隆正帝就是因为此事获得储位,毕竟景和帝也需要一个真正能挑大梁的继承人。
而不光是在风度仪表上学他的廉亲王。
此事过后,林如海更是简在帝心,成为隆正帝的铁杆,获得了没有保留的支持。
可以说,如果不是两江总督是王彬,这位资格更老,也是隆正帝铁杆心腹外,就算是两江政务,林如海都能染指。
就算是现在,林如海的实权也是远大于普通盐道。
嫉恨他的人岂在少数?
挡了人家的路啊。
在林如海考虑化煮盐为晒盐之前,这种恨意还不曾到一个阀值……就是说不值得拿抄家灭族的后果来冒险去消解这些恨意。
但当林如海决心化煮盐为晒盐时,这种恨意就难以遏止,要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了。
很简单,这是在掘淮盐大盐商的根。
煮盐法,就是一家家的灶户,用柴薪煮海水,首到成盐。
这需要几百斤重的铁锅,还有不少专业器具,以及大量柴薪。
这些东西,就是控制在大盐商手里。
如果是王朝动荡时,就可能掌控在大私盐贩子手中。
比如唐末时,王仙芝,黄巢都是私盐贩子,而且是相当成功的私盐贩子。
他们掌握了大量的灶户和资源,可以不停的贩卖私盐,养活自己的私兵部曲。
所以王仙芝和黄巢一起义就声势浩大,而且可以和官兵正面交战。
要知道,那时是唐末!
藩镇林立,天下布武。
可不是普通的王朝末世。
流民起义,十几年没有被剿灭,岂有可能?
当然是一群私盐贩子,习武艺,勤操练,造铠甲,兵器,精锐处不逊官兵。
元末时也是一样。
盘踞姑苏的张士诚,就是起家扬州的私盐贩子。
到大周时,私盐还是有,但很明显,是那些大盐商有意放出来的。
官盐他们要交税,私盐只要养一些人手,勾结各地官府就行。
算一算成本比交税还低。
因此才能日进斗金。
前提就是,盐业生产得严格控制。
是故,虽然煮盐成本要高的多,比如柴薪就是一大成本,甚至高过人工。
没错,盐工不论是天寒地冻还是赤日炎炎,辛苦劳作,所得的工钱还没有柴薪贵重。
这些大盐商,有钱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