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相父
五丈塬很大,即使大汉数万人驻屯其上,塬上空地依然很多。本文搜:晋江文学城 jinjiangwxc.com 免费阅读在关中还没有被李傕郭汜的西凉兵祸祸的时候,塬上甚至还有上千亩的耕地。即使到此时,虽抛荒四十载,却仍依稀可见陇亩形状。刚好董允、郭攸之、陈祗等一众臣僚也行营,刘禅便领着他们,跟随着工部主事马秉,来到了一块曾经是耕地的荒地前。地里三头牛,两张犁。没有太多里胡哨的东西,马秉直接命田里已经准备好犁地的农人开始驱牛犁地。直辕犁众人都很熟悉,此刻正以两牛抬杠的方式犁地。三人操作。一人在前驭牛。一人站在两牛中间,扶住连结直辕犁与两头牛的横木,也叫“衡”,起到稳定犁具的作用。还有一人则在后面扶犁,负责控制犁地深浅,以及犁的掉头转向。耕得不慢,至少比几人合作拉犁的方式快多了。然而另一边,那改造出来的古怪短犁,竟真如马秉所言,只需一人一牛就可以操作。没有了“衡”,以麻绳将犁与牛进行连接,直接就省了一个负责稳定的人。而因持犁之人与牛距离更近,他现在能一边驱牛,一边扶犁,这又省了一个人。牛少了,人少了,可翻土的速度非但不慢,反而更快。众人一时神情惊异。没等几头牛耕完三个来回,随着丞相下过田,颇谙农事的董允便第一个发出慨叹:“这短曲犁虽只用一牛一人,可犁地的速度,却比原来的长直犁快了六七成不止啊。“犁壁还会自动分土,形成如此齐整的田垄,可直接行代田之法,又能省下不少人力。”按照经验与常识,两牛三人,可以在一次耕种季,翻五百亩地。现在这短犁耕作速度更快,还使得一头牛两个人能够解放出来,耕作效率的提升,怕是根本不止两三倍这么简单。农业社会,农业生产是一切活动的基础。谁都能明白,眼前这不过是简单改良的短犁,会给未来的农业生产带来何种巨变。虽然短时间内很难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开来,本就没有牛依靠锄耕的小农之家,也无法受益。但至少明年关中屯田的时候,靠着这改良之犁倍增之粮,轻松就能养活大汉的几万北伐大军,不用再依靠后方转运了。事实上,这大名鼎鼎的曲辕犁,自打刘禅一到五丈塬就开始命马秉找人研发了。只是刘禅这个不合格的穿越者,并没有了解过曲辕犁构造究竟如何。只能靠着模糊的印象画了个大概的图纸,提出了大概的构想,让马秉交付给了塬上工匠。这期间有六版被造了出来。但总能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单纯将辕木烤弯到何种角度才能省力,让一头牛就能拉动,就是个不小的难点,需要匠人不断试错,再依靠经验慢慢改进。后面还有犁铧卡死,耕深忽深忽浅,犁壁分土不均,不能直接形成代田法所需要的土垄等问题。好在这犁的技术难度并不高,构造也并不复杂,只要知道确实有这么回事,接下来不断试错就是了,总能成功的。甚至说,现在这曲辕犁耕地的速度,只比原来的直辕犁快五六成,估计还没到它的极限,还能够继续改良也未可知。董允把以曲辕犁耕地翻土的农人叫住,让农人帮忙赶牛,自己则扶着犁深度体验了一番,之后又去扶住直犁耕了两个来回。抹了一把头上的汗,喜道:“这短曲犁非但破土速度更快,推犁时用的气力还要小四五成,尤其转弯之时,直犁须得三人提犁绕圈而行,既慢且沉,这短曲犁却是轻松快捷得多了。”郭攸之也上前体验。“这楔子是何用处”犁了一个来回之后,郭攸之指着犁辕上一块明显可以拔下来的木楔问道。“这是犁评。”董允道。“将此木楔拔下,就可以通过上下调节犁箭来控制耕地深浅了。“豆粟之法,深浅异制。“种豆欲深,植粟欲浅。”言罢,董允又抹了一把汗。刚刚推直辕犁可让他出了一把子气力,有牛拉犁作尚且如此劳累,那些依靠锄耕或以人拉犁的耕作方式,只能更甚。刘禅则有些惊异地看向董允,倒没想到董允这么个读书人,竟然对种田也有这么深的了解,不知道是不是也曾躬耕。待所有人都见识到了这曲辕犁的妙处之后,马秉才又带着众人来到了塬上一处新挖的水井旁边。五丈塬没有地面水源,但背靠秦陵,水脉不少,所以打了很多水井。这井井口不大,水面与地面的高度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