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游学时他学过不少杂七杂八的东西,很不巧就学了点水力相关的知识。
因此当初在看到郑国渠的建设宏图之后,李斯就知道韩国称它为“疲秦之策”一点都不含糊。
韩王或许是个傻子,但韩国的相国可不是。对方是日后的谋圣张良之父张平,张家世代为韩相,不是什么简单的家族。
张平或许不赞成如此粗浅的疲秦之策,可既然韩国当真这么做了,张平就肯定会为之出力,帮忙完善计策。
想要疲秦而非助秦,就不能只单纯指望秦国会因为修渠耗费太大而被拖垮,还得留个后手。
所以郑国渠的规模要尽可能地大,能在修成之前拖垮秦国最好。哪怕拖不垮,额外修建的这部分也成功消耗了不少秦国的国力。
李斯看明白了这一点,他本来应该尽早说出来的。这种事情越早说对秦国越好,可以及时止损、调整沟渠规模。
但他没说。
李斯甚至在灭韩时给秦国找的借口里都绝不提这一点,而是用一些看起来不是很严重的小问题当筏子。
所以李廷尉,你在心虚什么呢?
作者有话要说
郑国渠多修了一段我忘了是在哪里看到的科普,现在找不到了。
泥沙沉积这个问题倒是记载很多,从汉武帝那会儿就很严重了,这用了才一百来年吧?
ps:李斯懂水利以及他隐瞒郑国渠这一段是剧情需要的私设,切勿当真!
pps:扶苏的生母没有记载,不过秦楚世代联姻,始皇早年的后宫里大概率有不少楚女,扶苏生母是楚姬的可能性比较大,文中取用的是这个观点,不过楚姬早亡是我的私设。
长公子突如其来的和善,让李斯心里的警戒值瞬间拉满。
不对劲,非常不对劲。
他们长公子是怎样的人物呢?往好听点说是性格坚韧,往难听点说就是为人固执。
表面上看起来仿佛和王上是两个极端,一个过于残酷,一个过于仁和。但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个顶个的头铁,父子俩对上之后谁都不肯让着谁,绝对是亲生的。
固执的长公子在认定一件事情之后,八百匹马都很难拉回来。所以当前几日李斯被原主怼了一通之后,他心里就知道糟了,这辈子很难将自己在长公子心里的形象重新扭转回来。
好在仁善的公子他不玩阴谋诡计,也不喜欢背地里中伤别人。有事情都是当面和你掰扯的,得罪了他也没多大影响。
李斯唯一烦恼的问题是,长公子大概率是下一任秦王。这么早就和未来的顶头上司闹翻了,对他很不利啊。
此时的李斯还是个小小的廷尉,有来自王上的看中,但也不是特别多。至少没多到能让他生出拥立其他公子的野心来,他没那个胆子。
所以这几日李斯在家一直苦思冥想,思考要怎么让长公子知道,自己真的不是个嫉贤妒能的小人。
他,李斯,一个纯纯的政客,有自己的思想抱负。只会为了达成人生理想不择手段,做出的任何事情都绝对和小家子气的嫉妒等情绪无关。
幸好,这一点当过秦皇的扶苏非常了解。
扶苏略有些新奇地打量着这位许久不见的李丞相,脑海中不由得回忆起了上辈子的事情。
当年的他还是大秦太子,政治理念与父亲完美吻合。基于这一点,李斯和他之间自然不存在任何矛盾,甚至相处的颇为融洽。
待到扶苏登基,李斯依然稳稳地当着他的丞相。以扶苏的手腕,他也丝毫不惧这些功勋卓著的老臣会威胁自己的统治。
因此,李斯顺顺当当地做到了致仕,晚年也过得极为风光。
虽然这家伙的风光在很大程度上,和他本人某些见不得光的过往息息相关。
——倘若有后世之人能寻到李丞相的墓穴,就会看到这位丞相的墓志铭上有一长串他自己提前写好的内容。大意是吹嘘自己与二世皇帝如何如何君臣相得,自己才是扶苏陛下唯一的心腹,其他人都不如他。
李丞相之所以能如此自负,是因为他在很早的时候就被太子殿下拿住了把柄。从此忍辱负重,被迫成为了太子埋在暗处的刀,帮忙处理了许多不可告人的事情。
一开始,李丞相是很痛苦的。成天提心吊胆,担心被王上察觉。
后来,李丞相发现他们王上看爱子的滤镜厚的有点离谱。就算真有人告发了他们两个,王上怕是也能轻描淡写地用一句“年轻人调皮玩闹”给揭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