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小世子我是来克你的 > 同下扬州

同下扬州

同下扬州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哎,这‘故人’下扬州的时候,一定没遇到水灾,不然面对这满目疮痍,江上都飘着死人,哪里还有心情吟诗。”

扬州城外的医棚里,天医门的弟子们正在忙着整治病患。

一个月前,淮河开始泛滥,百姓流离失所。他们奉了师命从苍山坐船出发一路南下,途径淮安府丶高邮州,到了扬州府的城外。

水灾发生后不久,城外就聚集了几千名从两淮各地逃难而来的难民,携老扶幼,想要进入城中避难。

但是扬州太守命令,为了防止灾民引起骚乱,除非能够证明城内确实有亲属家人可以收留,否则一律不得入内。只允许他们停留在城外十里的地方。

这个命令压根阻挡不住山呼海啸而来的人们,这些灾民们一路抛家而来,就是为了寻求一线生机,岂会被一座城门阻挡。

面对紧闭的城门,灾民化身为暴民,集结成小股对扬州城各个城门进行冲击。

最后逼得扬州太守向城外驻扎的卫所求助,派了一队兵马镇压暴动。

这些流民哪里是朝廷军队的对手,被杀的杀,抓的抓,几个头目的脑袋被悬挂在城楼上,这才平息下来。

这时候扬州太守又贴出告示,扬州城内并无多馀粮食,劝灾民们不要在此集结,早日前往其他城镇,或可一救。

奈何这些灾民在城外消耗太久,已然山穷水尽,想要再逃往别处,却是心有馀而力不足了。

淮水下游的大雨至今没有停歇,越来越多的灾民往扬州奔逃的结果就是成百上千人的人被困在城外,没有粮食,也没有干净的饮水,被生生困住。

水灾带来的还有瘟疫,城外简易的木棚里,已经有不少人感染了疟疾和时疫。如今正是六月,天气炎热,瘟疫很快地蔓延了开来。

到了这个时候,扬州太守才不得不向朝廷禀明,之前抗灾不力,如今局势已经脱离了掌控,请求朝廷派人治理。

众所周知,当今圣上不问政事已久。近十年来,更是于内宫深处一心修道,连冬至和新年的大典都不再过问,而是改由宗亲代祭。这等洪灾之类的“小事”更是不会惊动到他老人家。

朝廷目下由以王丞相为首的大臣们把持,王丞相乃是摄政王的岳丈,上一任周老丞相的门生。而现任的扬州郭太守,亦是周老丞相的门下,与现任丞相乃是同榜的交情。

之前扬州太守苦苦支撑,隐瞒灾情的最重要原因,是因为今年是大夏朝三年一度的所谓“官员考校”之年。

全国州府的大小官员,都必须“实绩申闻,以行黜陟”。作为扬州一府最高阶层的官员,能够考察郭太守的,也只有朝廷派下的监察御史了。

按照往年惯例,监察御史一般都会在当年秋季到达各州府,此时正是秋收之际,正好可以查看当地农牧稼轩的情况。

所以按照郭太守的意图,是想将这场天灾人祸尽可能遮掩过去,在监察御史到来之前翻篇,这样一来,就可以安全通过考核。

以他和往丞相的情谊,此届任满之后,就算不能进入内阁,好歹也能继续在江南或者两广这样富庶的地方担任父母官,不至于被贬谪到荒蛮之地去。

谁知道人算不如天算,这纸是终归保不住火的。灾情的蔓延已经超脱了掌控,在这样下去,恐怕扬州城都要保不住了。

在接到了扬州郭太守的奏章后,朝廷先是发下诏令将郭太守和扬州地方上的大小官员好一顿申饬,再就是派检查御史前来主导开仓放粮,和治理水患等事宜。

另外,朝廷也向天医门掌门发去了信函,请求一贯以拯救苍生为己任的天医门上下,能够伸出援手,解除扬州的燃眉之急。

当今圣上崇尚道教,虽然樊不羁以先祖凌飞子定下的“我辈子弟终身不入朝堂”为理由三番两次地拒绝了朝廷的征召,但是“天医门”却也因为皇帝格外的偏爱,隐隐凌驾于江湖其他的门派之上,地位超然。

其门下的弟子,也因此能够凭着“天医门”的名号随意在大夏国上任意行医施药,而不受官府路引的管束。

既然得了这个便利,樊不羁也投桃报李——十多年来,大夏百姓只要看到那只代表着天医门的那朵七星杏花旗,便知道此地有天医门的弟子正在治病救人。

现在,就在这样一杆白色的大纛下,用白纱蒙着口鼻的天医门弟子们正在四处奔走。

“小师兄,你去休息一会儿吧。我来看着药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