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上那个女的演的从窑子里出来的小光头,男的演的是连长!”
奶奶虽然看不清,表示尊重地站起来,连声说:“来慰问啦,来慰问啦。”
在边上歇着的其他乡亲们,不像赵五荷条件好,动不动能带着奶奶去剧院看演出,但也看过《红色娘子军》,知道主演来了,也不管电影版本和话剧版本根本不是一回事,全都纷纷议论起来。
孩子们更是激动,拉帮结派地往大队部去,其中就有小缸,他跟着大家欢呼着跑着,嘴里喊着是:“毛豆,毛豆!”
方大嫂每次在看电影的时候会给他煮毛豆吃,避免他跟别人叽叽喳喳的闹腾。这次小缸也以为有毛豆吃,跑得比谁都快。
赵小杏也从拖拉机上下来,纳闷地说:“怎么回事,大家怎么都骚动起来了?”
青梅说:“可能是慰问演出的演员提前到了。”
赵小杏说:“不是四月二十号到咱们村吗?这一提前就提前半个月啦?”
她远远看过去说:“怎么没有大皮箱?”
慰问演出的演员,下乡的时候都是大包小包装着设备。陈李利他们仨就骑着侉子过来,什么都没带。
青梅也想不明白,金队长不在,她打算过去带他们去大队部。
要不然也不会跟陈李利打招呼,让他们等一下。
乡亲们性格内敛,见到陌生人不好意思主动说话。青梅只得自己硬上了。
赵小杏跟她一起过去,身后还跟着看热闹的小燕、奶奶还有一众乡亲们。
侧面大队部过来的小路上。
王干事带着《大众日报》的记者,边走边说:“我们也没想到,青梅同志会成为县里第一位女性拖拉机手,赵小杏同志上车也就比她晚半个小时。青梅同志考核是第一名,赵小杏是第五名。你们愿意报道女性拖拉机手,我建议把她们一起报道。”
“哎哟,这个有些敏感的咧。”男记者是沪市籍贯,说话带点口音:“有好多人都想着自己接受采访,不愿意跟别人一起接受采访。你要是采两个,要给我们报社打电话闹意见的咧。”
王干事笑着说:“那你也太小看青梅同志。”
“我没有小看,我们过来之前好好地了解过了。英雄女性、先进分子。多光荣啊。”
男记者边上的女记者主要负责拍照,她脖子上挂着相机往地里巡视一圈,发现开拖拉机的换人了:“咦,青梅同志呢?”
王干事一眼在田埂对面看到了青梅和一帮子人。
他们围在三个陌生且时髦的年轻同志身边,正在七嘴八舌地说着什么。
看青梅奶奶的状态,老人家还很激动,拉着其中姑娘的手不放。
他们顺着路走过去,正好听到秦珊珊拒绝说:“什么演出,我们不是来演出的!”
青梅扶着奶奶,觉得秦珊珊说话没有陈李利说话靠谱。看陈李利穿着黑皮鞋军装裤,一定比秦珊珊混得好。
她于是扶着奶奶问陈李利:“你们不是过来慰问,那是过来做什么的?”
她身后一帮子人,能有十五六个,也都伸着脖子看着城里来的演员,闻言叽叽喳喳地说:“对啊,那你们过来干什么?有亲戚?有朋友?我们可没听说过。”
赵五荷也在其中,手里拿着小燕的本子,还打算让演员同志在上面签名呢,她也大着嗓门说:“那你们来我们村干什么的?”
陈李利望着一圈人,咽了咽吐沫。
她真得说不出口啊。
秦珊珊忽然拉着她的袖子说:“不好,那边有记者。这种穷乡僻壤怎么还会有记者?他们刚才不是走了么?”
陈李利最怕事情闹大被她爸知道,她压低声音说:“怎么办啊?”
赵宏为躲得远远地,生怕引火烧身。
看到他们尴尬的表情,青梅抿着唇,心想,该不会是年轻同志想要干好事搞慰问,临时到了乡村不好意思了吧?
她上前安慰地拍了拍陈李利的肩膀,跟她姐俩好的说:“你们的心意我们理解。你也请理解我们乡亲们对你们的喜爱。你们演员愿意下乡关照我们老百姓,给我们做慰问演出,我们真的很感谢。不用担心演的好演的坏,我们全部照单全收。”
奶奶在一旁添油加醋:“对,我们照单全收!”
陈李利更不好开口。
女记者刚好走到附近,看到青梅揽着陈李利的肩膀脸上满是灿烂的笑意,赶紧举起镜头拍下照片。
陈李利顿时慌张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