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景帝盘坐蒲团,半阖着眼,淡淡道:“人都来齐了吗?”
老太监躬身,恭声道:“皇室宗亲,文武百官都已到齐。”
元景帝睁开眼,笑容中透着冷厉:“更衣,上朝,今日过后,天下将再不会有人污蔑镇北王的功绩。”
老太监低着头,此事设计皇家秘闻,他不作评价。
午门外,元景帝难得召开一次朝会,文武百官自然没有人会缺席。
文官站左,武官在右。
而武官一列的最前方,则是现阶段京城乃至整个大奉风云汇聚的正中心,镇北王。
此时正值寅时,天色一片漆黑。
一盏盏石灯里,蜡烛摇曳着橘色的火光,与两列禁军手持的火把交相辉映。
群臣们于清凉的风中,齐聚在午门,默默等待着早朝。
偶有相熟的官员低头交谈,窃窃私语,总体保持着肃静。
瞧着队伍最前列的蟒袍王侯,官员们仿佛憋着一股气,膨胀着,却又内敛着,等待机会炸开。
“今日必叫陛下严惩淮王!以慰楚州三十八万百姓在天之灵!”不明真相的刘御史紧紧握着手中的芴板,作为楚州一案的亲历者,他恨不得将镇北王千刀万剐,五马分尸。
而在刘御史身前两个身位,原楚州布政使郑兴怀眼袋浮肿,双眼布满血丝,他没有说话,这些天的四处奔走,已经耗尽了他的心力,今日这朝会,便是他的最后一搏,不成功,便成仁。
“咚咚咚”
不多时,天光微亮,午门的城楼上,鼓声敲响。
文武百官默契的排好队伍,在缓缓敞开的宫门里,依次进入。
金銮殿。
四品及以上的官员踏入大殿,静默的等待一刻钟,一袭玄色金龙袍的元景帝姗姗来迟,坐在上首位的龙椅上,目光戏谑,俯视着殿中躬身下拜的百官。
这种眼神一直持续到他看到一个挺直脊背的身影,戏谑陡然化作阴戾。
无能狂怒……罗素与元景帝对视一眼,嘴角勾动,心中也忍不住暗自冷笑。
元景帝什么想法他用屁股想想都知道,这么突然的召开大朝会,必然是在和贞德帝对过账之后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怀疑,想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拆穿他的身份,然后将楚州城屠城的罪名嫁祸到他的头上。
只可惜,元景帝打的算盘今天注定是要落空了。
元景帝的身侧,“兄弟”二人的对视,老太监只当没有看见,他酝酿了一会儿,接着朗声道:“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郑兴怀大步出列,行至诸公之前,作揖,沉声道:
“启禀陛下,楚州总兵淮王,勾结巫神教和地宗道首,为一己之私,晋升二品,屠戮楚州城三十八万百姓。自大奉开国以来,此暴行绝无仅有,天人共愤。请陛下将淮王贬为庶民,午门斩首,头颅悬城三日,祭奠三十八万条冤魂……昭告天下。”
罗素听着郑布政使对自己的控诉,也是一阵无奈。
原先以为避开郑大人便能让他免于像原著之中那般殚精竭虑,只需等待着他唱完这出戏便好,谁料郑大人竟然在得到镇北王身死的第一时间,就带着他那些扈从从藏身之地出发,愣生生在使团登船的前一刻堵到了他们,于是便一同随行,回到京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