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凡抓住克里米亚战争的商机,通过出售战争物资发了一笔横财。
这笔财富加上叶凡在国内推进的工业化运动。
加州政府的财政状况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截止1851年5月,加州的政府债务已经下降到三千万新币,而一年的财政收入却上升到六千万!
也是在这一年,美国的战争赔款终于还清了。
美国偿还债务的速度比叶凡预想的要快,但是这几年美国的发展也受到了战争赔款的制约。
在这几年,美国的工业增长率不足原先的三分之一。
前往美国的移民数量更是从原先的每年二十万人左右下降到每年五万人。
美国甚至发生了欧洲移民反过来跑回欧洲的新闻。
而加州的发展恰恰相反,不仅工业产值每年都以7%~8%的速度高速增长着。
每年接受的移民高达四五万之多。
到了1851年,加州的人口已经突破了百万大关!
不仅如此,加州的京畿地区。
也就是金山,京海,还有天柱,天山,蜀道,昆仑六个市已经全部完成了工业化。
而剩余的几个省,经过由京畿地区的工业搬迁和援助,也具备了工业生产能力。
唯一特殊的是南边的江南省。
由于叶凡引进外资和十年低税的政策,江南省成为了资本家和外国商人投资的天堂。
经过几年的发展,江南省已经成为加州的第二经济中心。
南海市更是成为了仅次于金山的超级大城市。
(加州城市经济实力前五名:金山,南海市,京海市,天柱市,蜀道市。)
不仅如此,经过京畿对剩余六个省的经济文化输出。
汉语已经成为加州的通用语言。
全民识字率和公民素质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全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稳定度渐渐稳定,以前限制人口流动的法律已经不适用了。
于是叶凡在1851年5月,国民大会召开的当口正式发布诏令。
废除原先的限制人口流通的城乡分离法,全国人口可以自由流动。
在以前的法律下,整个国家被分成了三个区域,区域之间的人口流通是受到限制的。
除了江南省,全国被分为金山,京畿,农业省三个区域。
移民只能被安置在农业省,等到学会汉语,接受过基础教育后才能进入京畿地区找工作。
这是战后国家经济受到重创,人心浮动,劳动力紧缺。
领土却大幅度扩张的无奈之举。
随着国家经济走上正轨,社会逐渐安定。
特别是叶凡在全国兴建学校,通过文化手段潜移默化的同化之后。
社会上关于国家和民族的认同也在加深。
既然如此,原先的限制人口流通的城乡分离法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
国民大会结束,叶凡长长的松了一口气。
加州终于重新走上了正轨,可以说,只要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
不出40年,加州就能在经济上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国。
但是叶凡却没有这么乐观。
发展经济不是种田游戏,只是简单的铺设工厂这么简单。
他知道,加州能在十几年间取得这么快的发展速度,和本身的体量小有很大的关系。
小体量的国家,建设几个成熟的产业链,就能维持全国的高质量就业。
加州现在走的就是现代欧洲小国的路线,发展少数几个高利润产业。
比如瑞士的钟表,西班牙的足球和旅游业。
就像现在的加州,真正成熟的只有六个产业。
哪怕加上新发展起来的食品加工业,也只有七个成熟的产业。
不是叶凡不想发展更多的产业,而是加州的人口只能支撑的住这么多产业。
而且加州的工业产能严重依赖外贸出口,国内的经济产品单一,消耗不了这么多产品。
一旦出现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出口暴跌,那对于加州来说就是毁灭性的打击。
这两个隐患是加州的顽疾,而且难以解决。
但是叶凡意识到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人少。
要是加州有几千万,上亿的人口,那么这些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
有了广阔的国土面积和庞大的人口基数。
加州就可以把这些工业产品内部消化,不用受外部市场的制约。
不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