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考的,在宋宣这里待着也不合适。
免得传出什么泄题的事宜。
这种风声并不少见。
发解试是打破了贵族的垄断,大量平民阶级拥有了入仕的机会。
权贵子弟,能够在考试之前,凭借家里的关系,获知一定的考试内容,俗称“走后门“,都是不可避免的。
但这已经是最公平的一种考试了。
……
顾夫人从灵台寺出来,长长的叹了口气。
这几日她等了许久,想要再告诉宋煊有关自己丈夫要谋害他的消息。
他们二人吵了一架。
总归是顾子墨对于妻子买宋十二书铺的东西,很是不满。
夫权压制之下,顾夫人也不再来宋煊的铺子。
只能期待能够在寺庙里见一见。
可十二郎没来,顾夫人心里是既失落又焦急。
一旁的侍女则是安慰着夫人不必如此焦急孕育孩子,心诚则灵,以后多来便是了。
宋煊依旧是在家中温习功课。
除了要继续练习西昆体之外,更是通读儒家经典。
他在老家私塾的虽然早就看了无数遍,但并不跟张方平一样过目不忘,只能多次温习,彻底吃透。
二者相辅相成,也好在考诗赋的时候用典。
考试近在眼前,也就是三天后。
八月十号开考,连考三天。
至于锁院这事,早就在五天前就做了。
如今大宋各地的发解试时间并不是完全一定的。
有的地方远些就在六七月举行,诸如川、广。
大部分是在八月,还会有在九月举行的。
以诸州县距离京师远近,由州县自行来决定解试时间的早晚。
固然体现了宋代发解制度人性化的一面,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弊端:
“举子奸计,多占临近户籍,至有三数处冒试者,冀于多试之中,必有一得,以致争讼纷然,有司多端禁止,率不能革”。
由于各地解试时间不同,便出现了制度上的漏洞。
学子们把握好各地解试的时间差,并加以充分利用,便可以多地取解。
以期“多试之中,必有一得。”
北宋时期冒贯取解的现象非常普遍,一直没有得到合理解决。
至于大宋首都开封那更是冒籍贯的高发区。
发解试一般是三年两考。
偏偏只有开封府的“解额”每年足有几百人。
其余州郡大多百人左右。
上万人争夺百余人名额,与争夺几百人的名额,难度当然不一样。
北宋开封府的房价高居不下,连宰相都不能轻易购买。除了是首都因素之外,更多的是学区房的缘故。
当然了,大宋的商人为了赚更多的钱。
不仅仅是开发出了学区房。
更是开发出了“学区坟”这种全新销售板块!
开封籍考生要么拥有开封户口。
要么拥有开封房产。
假如你既没有户口也没有房产,还想吃开封府的考试便宜。
那就查你家谱、查祖坟。
家谱上没这位考生的名字,祖坟墓碑上的姓名也跟报考档案上,填写的祖上三代姓名对不上,那你就完蛋了。
故而不少考生为了能够在开封府考试。
有钱的就买房。
没钱的就买祖坟。
或买同姓为宗族,或指丘垄为坟墓,百计营求,以觊一试。
别人的家谱,不用担心,塞点儿钱过去,就成了自己的家谱。
别人的祖坟,那也所无所谓,塞点儿钱过去,就成了自家的祖坟。
你就可以在开封府参加相对竞争小的考试了。
大宋不少学子为了更加容易中进士,想出来的办法总比困难多。
毕竟市场就摆在那里了。
有需求就会有买卖。
反正经历过五代十国多年的战乱。
家谱这种事。
谁又能说的清楚?
像宋煊那样无所求的,只是带了些应季水果,去看担保人表示感谢。
若是你想在冒籍上用功,还得必须有小鬼引路,然后你才有机会去给别人送钱。
否则,你连送钱,都没有门路的。
这期间官府方面,尤其是以知府晏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