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身材料,为了降低自重和成本,王铭洋使用的是全铝合金。
动力系统部份,使用的是4个电机,由定制的固体电池供能。
为了给这几架无人机提供尽可能长的续航,王铭洋去找王铭泽要了部份g1电池的材料,亲自上手制造。
这几架无人机搭载的电池,能量密度高达500瓦每千克。
为了跟飞机的机身形状做到契合,王铭洋还对电池的外形和安放位置进行过周密的计算。
在真正设计这三款飞机前,王铭洋在网上查找了不少资料,然后结合自己的想法,写了一个辅助设计飞机的软件。
让工作人员在设计飞机外形时,可以随时进行类似吹风洞的模拟试验。
王铭洋此前并没有实际接触过风洞这种高科技的东西,他现在所能参考的,只是从网上找到的一些碎片化的资料,国内外的都有。
这样一来,就不能百分百保证他编写风洞模拟程序时参数和量化的准确性,因此,使用该软件设计出来的作品,只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最后实际效果如何,还得看实物的飞行表现。,q?i~s`h-e+n′p,a¢c!k^.-c¨o.m?
这种参考数据不完整造成的设计缺陷,王铭洋其实心里也明白。
但他现在所追求的,并不是具有完美气学动力造型的飞机。
在初步的预想中,夏岛自己生产的无人飞机,只要具备带上武器飞临敌人上空给敌人造成破坏就可以了。
这些无人飞机,可以是一次性的,作战时,将采用蜂群战术,以数量弥补质量上的不足。
之所以采用这种思路,那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以王铭洋和夏岛如今的情况,传统真正的高科技军工产品,普通人出身的他们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
所以,现在只能另辟蹊径,从自身的长处出发,一步一步来研究这些能够保家卫国的利器。
三架将要试飞的无人飞机,上面早已布满各种传感器,在接下来的飞行试验中,它们将会收集各种数据,在验证设计要求的同时,顺便为扩充辅助设计软件的参数数据库出力。
“预备,开始。”做足准备,王铭洋正式下令开始试验。
“一号机启动,正在加速,开始升空,飞行姿态平稳。”负责一号机机型的两个助手,开始通过遥控器对飞机进行操作,让其进入特定的飞行状态。
看样子,感觉就像是玩遥控飞机,只不过,这架飞机的个头比较大罢了。机身长两米,加上翼展宽两米二,高度是四十三厘米。
一号机进入加速状态往海面飞行后,二号机和三号机也跟着升空。
这三款飞机,尽管造型和功能定位不一样,但因为都是无人机的缘故,不用考虑与驾驶员有关的各种因素,所以其内部空间比较大,设备做布局时需要权衡的地方也少了很多,对王铭洋这种小白设计师比较友好。
在岛上通信塔台的支持下,无人机通信模块的信号接收距离最大不超过十五公里,使用时受限明显。
在超出信号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