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由夏岛机械加工中心制造。
一切准备就绪,怀着期待的心情,王铭洋跟大家一同来到“作战中心”,开始对升级后的装备进行测试。
以五架固定翼无人机为一组,分别测试面对防空激光炮和防空机关炮的突防能力。
测试开始,两套防空系统开机,搭载的小型雷达开始扫描自己的防区。很快,它们就发现了来袭的五架无人机,此时,无人机距离8公里。
在进入5公里范围后,五架无人机开始发射火箭弹。
刺耳的呼啸声中,十枚飞弹拖着长长的火焰,冲向防空系统。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火箭弹,弹头里装的是配重块,没有炸药。
如同之前的预想一样,激光防空炮需要时间聚能,在整个被攻击的过程中,它只来得及发射两次,击落一枚飞弹。
剩下的火箭弹,只有两枚落在有效爆炸范围内,其余的,都偏离目标区域,即使爆炸后也不能对目标造成威胁。
接下来,是防空机关炮组。这组机关炮,采用6管25毫米的发射管,电机驱动,每分钟理论射速高达4300发,有效防御距离3到4千米。
面对来袭的飞弹,在雷达扫描标定出最具威胁的目标后,机关炮的子弹如同流水般不断被推出管口,以每秒一千多米的速度刺向来犯之敌。
“嘭嘭嘭”,连续几下,就有三枚飞弹被击中,瞬时炸裂开来,变成金属碎片纷纷落下。
剩下的,只有一枚飞弹落在有效区域内。
经过两组对比实验,王铭洋等人得知,机关炮的防御效率要比激光炮要高得多。
看来,想象中的跟现实中的还是有差距的。虽然激光炮听起来更高大上,但以目前的技术条件,其并不太适合用在普通战场上。
隔天,激光炮被改造成机关炮,王铭洋等人再次进行实验。这次,10枚飞弹面对的是两台机关炮的防御。在两套防御系统的协同下,无人机集群的这次攻击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不死心的众人,再次进行实验,得到的结果未变。
后来,甚至为了提高飞弹的命中率,采取抵近发射策略,导致出现无人机被击落的现象。
总的来说,面对两套机关炮防御系统,无人机集群的攻击效果不太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