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天下尚未一统,现在谈制衡,是否太早?
眼下,益州未平,荆州、扬州、交州仍在诸侯之手,此时削武阁之权,难免动摇军心。
不能急。
沈今安眼神渐冷。
他需要武阁诸将为他征战天下,至少在彻底统一之前,武阁的权威不能动摇。
但郭瑾的提议,也并非全无道理。
监军司可以设,但不能完全交给兵部。
他转身,提笔在章程上批注:
“准设监军司,隶属兵部,但监军使仍由武阁提名,报内阁核准。”
至于林冰的监察使体系。
沈今安沉吟片刻,又补上一句:
“监军司与监察使并行,互不隶属。”
至于将来。
“等天下归一,再慢慢调整不迟。”
他相信,以他的威望,足以压服一切。
六部尚书的名单,也要定下来了。
“内阁首辅,兼吏部尚书,郭瑾。”
郭瑾追随他最久,执掌吏部再合适不过。
“户部尚书,陶彭。”
陶彭兄弟俩,献徐州,降了二十多万将士,收纳钱粮更是数不胜数。
再加上他对治理之事也是精通,一个尚书之位,许了又如何。
示天下以宽仁,让天下人看看,本公海纳百川。
“刑部尚书,汤熙朝。”
原冀州刺史,执法严明,素有“铁面”之称。当年清查冀州士族之时,连自己的姻亲都未放过。这样的人掌管刑狱,最是让人放心。
再加上行事为人性格,都很对沈今安的胃口,也是个好战分子。
“兵部尚书,陈煜。同时兼内阁次辅。”
这些年,用兵打仗,陈煜一直跟随左右,出谋划策,立功无数,既通军务又懂进退,更是忠心。
“礼部尚书,解彰。”
原青州刺史解彰,精通典章礼仪。”
“工部尚书,于炀。”
原幽州刺史,昭武军出身。”
六部已定,内阁人选也在这了。
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内阁首辅郭瑾,次辅陈煜.。”
他低声念着这两个名字,眉头微蹙。
二人皆忠心耿耿,但..
“两人,终究少了些。”
九州之地,政务繁杂。六部协理朝政,若内阁仅有两人票拟,难免力有不逮。
“再添一人。”
沈今安目光扫过名单,最终停在“刑部尚书汤熙朝”的名字上。
汤熙朝确实是他最欣赏的臣子之一。
此人执法如山,不徇私情。
这样的人入阁,既能震慑百官,又能平衡郭瑾与陈煜。
提笔蘸墨,在内阁二字旁又添一行:
“刑部尚书汤熙朝,入阁参赞机务。”
如此一来,内阁三辅。
三人各有所长,互相制衡。
沈今安突然想到了什么,笑了出来,汤熙朝可是有名的鹰派。
他跟汤熙朝聊过。
到现在还记得他那些话语。
“必须打!”
“即使民生凋零,那更要打!”
“只有胜利,才能让那些心怀不轨的人闭嘴!只有鲜血,才能浇灭那些叛乱贼心!\"
“一个都不能留!”
“益州刘彰,荆州王栓,扬州项楚,这些人哪个不是狼子野心?”
“唯有铁血,方能震慑宵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