役敲诈、监守自盗……之事约五百例……侵占军饷屯田、勒索藩属贡物、走私粮铁贩于蒙古、女真者……”
“而今,晋非大明之晋,而是张王之晋,张王非大明之张王,实乃蒙古女真之张王。”
……
此道奏疏念完之后。
皇极殿内一片寂静,静得几乎能听到一些官员的心跳声。
《晋省官商失序疏》与《官商蠹国疏》相比,简直就是“杖责二十”与“剥皮揎草”的区别。
海瑞,还是那个一篇奏疏便能使得满朝皆惊的海瑞。
此刻,官员们都认真思索起来。
小万历若认可海瑞此篇奏疏的推论,恐怕早就将张四维与王崇古关入了诏狱。
若不认可,又不会将这样一篇足以使得两大要臣家族覆灭的奏疏在常朝之上公示。
如此做,只能说明一点。
小万历忌惮于山西内乱,忌惮于边境战乱,故而想听百官公议,处理此事。
这场朝会,是一场为山西官商勾结之事定性的朝会。
定性之后。
朝廷才会对张、王两大家族,对张四维、王崇古二人采取措施。
这一刻。
一些官员顿时明白为何这次常朝要闭门了。
有些事情,关着门讲与开着门讲是不一样的。
待朝会结束。
官员们谁敢乱嚼舌根,绝对当日就会被送到诏狱。
吏科给事中姚斌念罢奏疏后,并未退下。
而是接着拱手道:“陛下,海佥事令臣代其向陛下汇禀:《官商蠧国论》所言之罪状,皆有实证,张、王两族依托内阁阁臣张四维、刑部尚书、山西总督王崇古之势,犯下诸多罪状,已成山西之害、大明之害,应禁商于张王两族,另罢内阁阁臣张四维、刑部尚书、山西总督王崇古之职,以防我大明边境倾危!”
大明朝弹劾当朝高官,向来都是言官打响第一炮。
姚斌直接道出了海瑞弹劾的目的:禁止张、王两族经商,罢黜张四维与王崇古。
这个惩罚,相当重。
顿时,很多官员都看向站在前方的张四维与王崇古。
此奏疏所请,是要毁掉张、王两族,断张四维与王崇古之仕途。
二人绝不可能不辩驳。
此刻,官员们并不觉得张四维与王崇古要完了、张王两族要完了。
大明的阁臣与六部部堂官被弹劾乃是常有之事。
在百家议政之前。
弹劾张居正“窃国专权,欺君年幼,变法害国”的奏疏,几乎月月都有。
荆州发生地震,大明文坛领袖王世贞都能上奏称是臣道太盛、张居正专权之缘由,更别提其它关于任人唯亲、家仆仗势欺人、收受贿赂之类的弹劾了。
一些科道言官。
早就知山西张王两族存在的官商一体之害,长期垄断之害,走私养敌之害。
此举,在隆庆朝便有苗头。
但如今大明朝的官商氛围就是如此。
有官便有权,有权便易经商,经商赚大钱后,再将钱用于仕途,几乎形成了一个闭环。
使得官商家族越来越多,使得有权者愈有钱,有钱者愈有权。
此事如何定性。1\3·1?t`x~t?.^c+o!m¢
完全看朝廷要不要惩治以及值得不值得惩治张、王两族。
所谓的走私养敌之害。
在一些官员眼里微不足道,算不得罪名。
因为大明与蒙古已经互市,商人逐利而行,都是什么赚钱售卖什么,不止是张、王两族的族人这样做,贪小利者都这样做,屡禁不止。
……
就在这时。
张四维与王崇古大步走出,齐齐跪在地上。
张四维率先开口道:“陛下,臣与王部堂承认张、王两族的族人中有涉嫌违逆法令者,这类人定然应依大明律严惩,臣与王部堂亦有失察之罪。”
“臣与王部堂若因此罪被惩,即使判处臣等二人死罪,臣亦无怨言!”
“然走私养敌、叛国谋私的罪名,臣等不敢担!类似‘晋是张王之晋,张王乃蒙古女真之张王’的说法,臣认为,纯属诬陷!”
“众所皆知,海瑞向来尊崇恢复太祖之制,若依照他这样查下去,大明官场、商界,恐怕都将掀起一阵腥风血雨,他海瑞不顾实际,夸大其词,为博直谏之美名,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