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囚禁
吴县最后一片淡黄的桂花落下不久,天也开始下起了鹅毛般的大雪。
白茫茫一片的大雪下,覆盖了吴县许多不足为外人道的事。
彼时唐寅已抵达盛京,找了客栈安顿下来。
屋中暖炉烧着,风雪虽从窗外徐徐飘来,却不怎么觉得冷。
唐寅坐在窗边,提笔想给靳玉写信,但狼毫未落,却想起一些旁的事来。
这几月来,他和吴县老友通信,也知道了吴县不少的变化。
一来是,唐家生意日渐雕零,老夫人也精神不济,独自撑不起大梁。强撑了一阵后,终于还是关了商铺,只留下老宅子与田地勉强度日。
二来么,便是靳玉那边。
她虽盘下了朱承光的瓦肆,却好好改良了一番这赚钱的形式,由从前的主卖茶水零嘴,附送听书解闷,改为了主推相声——也就是卖票制。
想听相声解闷可以,一人一票,您里边请。
想吃茶水瓜子可以,再付钱买去。
而既然做了这个改良,靳玉也详细列出了一整日的节目单——光是她一个人自然是不够的。
从前的说书先生她也找回来了。
唐府里被老夫人遣散的姑娘们,靳玉也一一找了回来——先前为了唐寅这宴席,靳玉曾教过她们打快板,如今再招揽进瓦肆,登台亮相,快板打得那叫一个溜。
就连靳平安也没闲着,被靳玉揪着上了台,跟人搭夥说起了双簧。
便是这样闹热的一个班底了,靳玉仍觉得不够,又招揽了一家戏班子进来,也加进了他们这节目单里。
于是瓦肆这一整日里,有单口相声,有先生说书,还有得了皇帝赞赏的双簧不说,更有人们熟知的唱戏——这形式新颖又无人能出其右,一时间叫瓦肆生意火红得不行。
唐寅听说了这些,心里自然为她高兴,但,他也听说些旁的事——靳玉似乎,跟如意班里的那位小生,走得很是密切。
老友在信上说,那小生还同靳玉提过几次亲。他虽忙去搅合了,还端出了唐寅来说事,但那小生似乎仍是不死心。
风雪飘进窗台来。唐寅也呼出了一口重气。
提笔,他徐徐书写。
卿卿,见字如面。听闻瓦肆生意红火,馀……
写到这里,唐寅笔触忽地一顿。他想到靳玉那人,素来单纯直接,他这给她拗口委婉的,恐怕她看着也头疼。
无奈一笑,唐寅提笔重写:
我已抵达京城,这里诸事顺利,不必挂念。
辗转间,我也听说你在吴县一切安好。如意班的名头我在京城也略有耳闻,听说也是个老班底。
不过,小生差些火候。但若是心无旁骛,专心磨练技艺,假以时日,能成大器。
盼卿卿指点,不要给他过多要务。
写到这里,唐寅收笔,上下审视一遍,总觉得不太满意,正皱眉间,却听得两声叩门声。
“唐兄,你做什么呢”白面书生笑着匆匆进来, “给家人写信吗”
唐寅淡然将信封好, “是。”
“那走走,将信寄了。正好,我也要给我徐家寄上一封!”
那书生笑着,拽着唐寅便往外走。
唐寅任他拽着,面色却冷淡下来,视线有意落在了他身上。
却听得他道: “我啊,倒要让我家人瞧瞧,我徐经能不能混出头来!”
……
靳玉收到信时,吴县也正是大雪纷飞时候。
她抱着手炉,哈着冷气看着信上内容,红唇却渐渐扬起。
小生……呵,这人没事关心那小生做什么无非么,便是晓得了那小生李成蹊追求她的事。
说什么让李成蹊心无旁骛地磨练技艺,无非便是想说让她别打扰他,让他只知道戏,不知道结亲云云的。
虽是看破了他这字里行间的意思,靳玉却仍是莞尔。
她提笔,偏偏要气他一气——
已阅。你信中提到的小生,说的可是李成蹊
这段时间我与他相处下来,并不觉得他技艺有何错漏,至少来说,应付吴县百姓是没问题了。是以,解元你说的需要心无旁骛地打磨,其实也大可不必。
二来么,你也不必担心。李成蹊为人正直善良,勤勉也肯用功,实在不需旁人来操心……
“小玉!”
随着咯吱一声轻响,风雪泄进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