抿嘴直笑,她也没什么看不起楚修平的,她本是商户女,靠着夏家和自己的财产,想要嫁个秀才什么的也不难,可是廖大姐看不上这种人。
她还不想和这种眼里只看见富贵的人成亲,最后他们全家吃喝自己的,还要搞自己一肚皮的气。有那奋发图强的人,势必不肯入赘,所以在廖大姐看来,楚修平很好。
清竹聘楚修平管理自己的庄子,也并没让他入奴籍,所以两人都是良民,身份上就没挂碍。
老太太知道后也没说什么,毕竟不是自己的亲孙女,加上廖大姐性子和好强,她认准的事一般不容易改,要是那楚修平等得,这也不失为一桩好姻缘。
时光冉冉岁月如梭,转眼清瑶十六了,去年办的及笄礼,廖大姐又送了一份厚礼。如今赵氏正在一心挑选儿媳和女婿呢,恰好今年清岳也要考试,今年考试的把握就比上次多了好几分。
等到放榜日,清岳果然中了,名次虽然不是前三,也颇靠前,夏家顿时喜笑颜开,接待各处道贺的宾客。
赵氏如今走路都带风了,儿子成了举人,已经半只脚踏进了官场,好好再念几年书,考个进士回来,夏家那才叫人家羡慕呢,到时候就是一门三进士,如何不风光。
清竹又在开脑洞,人家小李飞刀家是一门七进士,父子三探花,他们夏家目前有望一门三进士,不知道将来能不能挣来一个探花呢。
夏家如今蒸蒸日上,给大哥清岳说亲的人不知凡几,便是过问清瑶婚事的人也多了起来。
正好老太太办寿,夏家就广开门户迎宾客,清竹又见到了赵氏那个嫁到马侯爷府里的庶妹,夏家根本没下帖子请她,是她一意要来的,还说是姐妹们不能因为各自成家外道了,她这当妹妹的不能不来。
赵氏对她泛泛的很,清竹的外祖母压着这个庶女不许她多话,把这女人憋得够呛。好容易宾客散了,娘们几个能坐在一起说说体己话。
这位不讨喜的姨妈一张口就是,“大姐儿有没有许了人家?”
赵氏面上越发淡然,“去年刚及笄呢,我还想多留姐儿几年。”
小赵氏赶紧道“这可耽误不得,女孩子才几年的青春,我倒是知道个好人家……”
赵老太太面色一沈,打断她的话“你嫁进侯府就学会了保媒拉纤吗?夏家的事与你何干,给我闭嘴!”
小赵氏只能愤愤的闭上嘴,她自觉也是好心,怎么姐姐和嫡母就这般不识好歹呢。
赵氏压根不想听庶妹的话,她自己是庶出,嫁了个庶子,眼界狭小,她嘴里的好人家赵氏是看不上眼的,不外乎那些落魄的侯门宗室,夏家清贵人家,根本不稀罕同宗室结亲。
这个不算赵氏高傲,而是夏勉官位不高不低,女儿嫁到皇家肯定成不了正妃,侧妃等同于妾,夏家根本不屑。馀下的宗室大多数都是纨絝,有什么可稀罕的。自己的女儿能干出色,何必博这种虚无缥缈的富贵去。
夏勉又不想搭上皇子运作,何必损了自身的清贵之气,所以赵氏压根就不往这方面考虑。
儿子弱冠不到便考中了举人,亲事上挑选的馀地就更大了,最后夏清岳定的是工部尚书之女,单从官职上来看,尚书肯定比侍郎位高,夏家娶这媳妇是高娶了,但是时人做亲也看家风和家中子弟的综合素质。
工部秦尚书就觉得夏家家风严谨,夏清岳前途无量,女儿能有这样的婆家也是幸事,这桩亲事就这么定下了。
接下来就是清瑶的亲事,最后定的是大理寺平少卿之子,和夏清岳这一次一起中的举,也是后起之秀。
赵氏又开始忙活起来,这次是为了自己的儿子和女儿,再忙她都精神百倍。
要给儿子重新收拾院子,还要给女儿准备嫁妆,这可半点都不能马虎。
小叔在外已经连赴两任,据说这次回京述职以后还会升迁,夏家这势头正是蒸蒸日上啊。
要说对夏清瑶的婚事还有谁不满意,扒拉来扒拉去,就只有赵氏那个嫁入马侯爷府的庶妹了。
她私底下不止抱怨了一次,觉得清瑶定给大理寺少卿家太不划算,明明可以嫁的更高的。她自己也生了一子一女,甚至还有好几位庶出的子女,按理说,有好人家也该考虑自家啊。
并不是小赵氏不想考虑,而是别看她的子女说起来是也是侯府出身,外头还真没人愿意搭理他们,小赵氏的丈夫是侯府庶子,原本就不大上台面,他的子女高门大户自然更加不放在眼里。
你要是自己有进取心还好,可惜马侯爷府本就在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