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顶的主意,她要让杜小娘子婚前失仪,哪怕是捕风捉影,杜小娘子也再无问鼎中宫的机会。
殷氏借着沈慎的生辰宴,杜家都来贺寿的当口,实行了这个愚蠢的计划。
实施计划之前她得定下男主角,你找一个贩夫走卒那谁也不会信,好好地皇后不当,尚书家的小娘子去和这种人搞在一起,不识字的老太太都不带信的。
殷氏最起码得找个面目俊秀的草包出来,不是草包也不会答应她这个计划。然后就能传出杜小娘子和人有私情的闲话来,皇后能让这种人当吗?
她找到了娘家三哥的儿子,殷家如今在凤国发展的很好,加上联姻沈慎,一家子更加水涨船高,人口一多,心思难免也杂,殷老三就是个没多大本事人。
殷家其他人都有实职,只有殷老三眼高手低,放在哪个位置上都转不开,就留在家里照看一些田地商铺。
古往今来,当官的肯定比在地里刨食的人来的矜贵,殷老三当了全家的后勤,他还得看着兄弟们放假天聚在一起热热闹闹聊公事,完全把他给忽略了,他心里就憋着一口气。
其实殷老三读书识字,断不至于一个小吏都某不到,可他颇有些好高骛远的毛病,在凤国当差,一般都要从小官小吏干起,然后一级级提拔,外部空降一个官员的情况下也有,那属于非常态。
殷家其他人也是这样的,独独殷老三,觉得当小吏对不起他的满腹才华,所以那时候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是六部大员,也得每天上朝办公,请假也得提前,一个小吏,一天几十上百件事要找你,你不在就要同僚帮你做,谁耐烦天天给你加班,自己的事都忙不过来呢。
然后考核的时候殷老三小吏的职位都没保住,而且档案上还记了一笔,接着再想谋事就没人愿意要他了。
自己脚踏实地的不愿意,妄想一飞冲天,就只能靠想的,等到凤国建制完备,像他这种人还想挤进官员系统就更加难上加难了,每年翰林院里都有多少学生在修书?这可都是预备官员,所以他只能回家当后勤。
偏偏清竹在凤国颁布了私有财产的法令,朝廷承认个人拥有自己的工作所得,父母子女皆不能夺取。
大梁过来的人一开始还秉承家族制,那就是不分家的话家里的孩子们都没资格拥有私产,殷家一开始也是团在一起住的,出去打工赚的钱自然归到大家长手里。清竹的法令是颁布了,你们不愿意自己名下有财产,那也由得你,朝廷不会跳出来替你们分家。
这就是给家里闹了矛盾的,或者有心跳出大家族的人家划分出一个标准来,你家不闹,哪怕一家子的钱全给一个人花,也没人会来问你们。
其实清竹这一手十分阴险,朝廷都在鼓励私产了,碍于亲情面子的人一开始自然不会强硬的表示我的钱就是我的钱,一般来讲未婚前不管男女,都不会和家里闹什么矛盾。
问题就是结婚后,小家庭和大家庭之间势必存在矛盾,加上还有些长辈糊涂,喜欢拿出息子孙的钱财补贴没出息的子孙,在大梁的时候遇到这种事吃亏的子孙只能忍着,因为有孝道压制,在凤国,朝廷都鼓励私产,奉养老人是应该的,我特么干嘛要为不长进的兄弟奉献自己啊!
上头老人能耐大强势些,兄弟们自然不敢闹,因为还要靠着长辈,老人聪明的,也能调和好了子女关系,可要是老人糊涂没能耐,那底下的子女可就不好说话了。
于是在凤国,一般人家成亲后大家都分家另过了,不存在卫道士等人跳出来要求什么父母在不得分家的道德标准来。
分家又不代表不奉养父母,有官职的奉养父母都是考核标准。殷家也是如此,殷老养了五个儿子,三个女儿,当初逃难的时候除了一个女儿一个没了丈夫,其他没缺损,最小的就是殷氏了,现在嫁给了沈慎。
等到殷家在凤国站稳脚跟,殷老就把家给分了,几个儿子都有事情干,就是殷老也在小学学堂任职,可惜三儿子不成器,再不成器也是自己儿子,几个兄弟也算照顾这个兄弟,一致同意把田产和店铺托给他照看,反正这些也要人照应么,不如让殷三也有一件事情干干。
殷三受着大家的照应,却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十分憋屈,他的儿子长的倒是一表人才,可惜性子像他,很有些眼高手低。
殷家其他几房的儿女姻缘都不错,轮到殷三这一房,没多少人愿意和殷三的绣花枕头稻草芯的儿子结亲,殷三不认为是自己家的问题,反而觉得是旁人没眼光。
现在妹妹跑来商量这件蠢事,要是脑筋清楚的,可以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