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将小官人引至主位,那动作仿佛生怕惊扰到这位神秘的贵客。待小官人稳稳坐下,唐敬仲才在一旁落座,坐姿端正,双手规矩地放在膝头。随后,他起身走向简陋的茶桌,提起早已备好的茶壶,为小官人沏上一杯热气腾腾的香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热水注入茶杯的瞬间,一股清新的茶香袅袅升腾,弥漫在整个屋内。这茶叶是唐敬仲平日里舍不得喝的,今日贵客临门,他才特意取出。小官人端起茶杯,放在鼻尖轻嗅,脸上露出满意的神情,轻轻抿了一口,赞道:“先生这茶,香气醇厚,回味悠长,入口回甘,果然是好茶。”
唐敬仲微微一笑,脸上浮现出一抹谦逊的红晕,说道:“小官人过奖了,寒舍简陋,不过是些粗茶淡饭,还望小官人莫要嫌弃。”说罢,他微微欠身,表达着自己的敬意。
随后,两人便开始交谈起来。起初,唐敬仲还有些拘谨,言辞间带着几分试探,可小官人谈吐不凡,很快便打破了这份拘谨。小官人虽然身形小巧,声音却清脆悦耳,每一个字都清晰有力。他学识渊博,对诗词歌赋、天文地理、古今历史都有着独特的见解。
谈到诗词,小官人兴致勃勃,眼中闪烁着光芒。他从《诗经》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说起,谈到《离骚》中屈原的浪漫与悲愤,再到唐诗的雄浑壮丽、宋词的婉约细腻。他总能引经据典,将诗词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娓娓道来,还提出许多新颖的观点。谈及李白的豪放,小官人说道:“太白之诗,如天马行空,不受拘束,看似肆意洒脱,实则饱含对人生的热爱与对理想的执着,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何等的自信与豪迈,却也藏着怀才不遇的无奈。”唐敬仲听得入神,不住点头,这些解读让他眼前一亮,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诗词大门。
当话题转到历史,小官人更是侃侃而谈。他对历代王朝的兴衰变迁分析得头头是道,从夏商的起源到秦汉的大一统,从唐宋的繁荣到明清的变革,每一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都信手拈来。谈及秦朝的崛起,小官人说:“秦能一统六国,得益于商鞅变法,打破旧制,激励耕战,让秦国国力大增。但秦法严苛,百姓负担沉重,二世而亡,也是历史的必然。”唐敬仲听得佩服不已,心中暗自惊叹,眼前这个小小的人儿,竟有着如此深厚的学识和广阔的见识,自己苦读多年,与之相比,竟还有许多未曾触及的知识。
不知不觉中,太阳渐渐西斜,阳光透过窗户的缝隙,在地面上拉出长长的影子,屋内的光线也变得昏暗起来。唐敬仲起身,走到桌旁,拿起火镰,轻轻敲击,点燃了桌上的蜡烛。柔和的烛光摇曳闪烁,洒在两人身上,为这场交谈添了几分温馨的氛围。
唐敬仲看着小官人,心中满是感慨,说道:“与小官人交谈,如沐春风,让我受益匪浅。只可惜天色已晚,山路难行,小官人恐怕要早些回去了。”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不舍,毕竟这样畅快的交流,对他来说是难得的机遇。
小官人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同样的不舍,说道:“今日与先生相聚,实乃幸事。只是我还有一事相求,不知先生可否应允?”
唐敬仲连忙说道:“小官人但说无妨,只要是我能做到的,定当竭尽全力。”他坐直身子,表情认真,眼神中透着诚恳。
小官人从怀中掏出一个小巧的锦盒,锦盒用精致的绸缎包裹,上面绣着繁复的花纹,一看便知价值不菲。他双手捧着锦盒,递给唐敬仲,说道:“这是我家中珍藏的一些宝物,对我意义重大。近日家中有事,我需外出处理,恐无暇顾及,我想请先生帮忙保管一段时间。待我下次再来时,再取走。”
唐敬仲接过锦盒,感觉手中沉甸甸的,心中有些犹豫。这锦盒里装的不知是什么珍贵宝物,万一有个闪失,如何是好?他抬眼看向小官人,只见小官人眼神真诚,毫无防备,仿佛对他有着十足的信任。在那真诚的目光注视下,唐敬仲心中一暖,重重地点头答应了。
小官人见唐敬仲答应,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说道:“多谢先生,有先生保管,我便放心了。”说罢,他起身告辞。
唐敬仲将小官人送至门口,看着他登上山羊背上的木轿。山羊似乎也通人性,安静地站在那里,等待主人入座。小官人坐定后,轻轻一抖缰绳,山羊迈开稳健的步伐,朝着夜色中走去。随着清脆的铃铛声,一人一羊渐渐消失在夜色之中,只留下唐敬仲站在门口,望着他们离去的方向,久久没有回神。他手中紧握着锦盒,心中既有对小官人的感激,也有对未来再次相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