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让孟兄见笑了。”江莱道。
孟志谦:“我对一题心有疑惑,想与众位探讨。”
“我也参加。”刘远也挤过来。
自从江莱救了他,刘远就与他们几个走得近,刘远学问一般,但他有一颗好学的心,他觉得经常跟孟志谦丶江莱这等优秀之人在一起,说不定自己也变得优秀了呢。五个人围一圈坐着,孟志谦说题,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
学正周煜正低头写着什么,突然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断。他放下笔,对门外道:“进来。”
看守大门的刘叔急匆匆走进来,“知府大人到了,您快去迎接吧。”
“谁?”周煜以为自己听错了,没有接到任何通知,新知府怎么会来县学?
“是知府康大人,在大门外候着呢。”刘叔急得直跺脚。
确定没错,周煜赶紧正衣冠出门迎接。康承安今日心血来潮,带着两位随从来了芦沪县。
他先去田间看了插秧的稻苗,目前看秧苗茁壮丶长势喜人,与个别撒种的幼小细弱的秧苗形成鲜明对比,但这也不能证明什么,得等秋收看成果。
想起那个始作俑者,康承安就来了县学。周煜与一众先生陪同。新知府问了问县学的情况,突然话锋一转,“江莱成绩如何?”
把周煜和在场的先生都问楞了,心里都想江莱怎么跟新知府扯上关系了?
刘鸣鹤把刚刚考完的卷子拿来给康承安,“此子进步很快,刚来时成绩并未很凸出,年后又因伤休了段时间,但功课没落下,本次考核中他应排在前三。”每次考核刘鸣鹤都挑几个人先批阅,不出意外,前几名也就是这几个人。江莱有幸跻身这一行列。
康承安拿了江莱的卷子看,尤其是策论部分看得尤为仔细。看完后他道:“行文如流水,且分析透彻,有理有据,是篇不错的文章。”
康承安自己能写,也看过不少,能得他一句夸,可见江莱写文的水平确实大有进步。这一点刘鸣鹤最清楚。
“他很聪慧,一点就透且能举一反三,又善于总结分析,思维开放不拘一格,融会贯通的能力超出一般人。”江莱的思想,有时刘鸣鹤都觉得惊喜。
江莱的进步他都看在眼里丶喜在心里。试问哪个老师不喜欢会读书丶成绩好的学生?
在县学待了一个时辰,康知府拍拍屁股走了。县学一众人没搞明白新任知府来这一趟是为了什么。
康承安没急着回府城,而是溜达着去了县衙。赵鸿远正在和县丞等人商议修筑河道与用草木沤肥之事,康承安在门外听了一耳朵。
康承安纳闷,他这位好友什么能力他很清楚,怎么他刚来顺宁府没多久,赵鸿远变得这般有魄力了?就剩他俩时,康承安就问了问。
赵鸿远:“本县河道多,是好事,但遇上雨水多的年头就变坏事了。我那女婿未雨绸缪建议在县内主要河道修筑沟渠,旱时可以引河水灌溉,洪涝时四通八达的沟渠可以缓解主干河流的水流压力,降低两岸农田被淹的概率。至于沤肥,也是他提出的,庄稼无肥不长,牲畜的粪便不够就用草木沤肥。”
又是江莱的主意?康承安更不解了,身为农家子如何懂得这么多。就算是朝中那些老家夥也不见得有这么多想法。
赵鸿远得意道:“我这女婿简直是上天派下来帮我的,感谢我的好女儿给我找了这么好的女婿。”还好莺儿脸皮厚,要不然江莱可轮不到他女儿。
“莺儿还没嫁过去,叫女婿早了。”康承安觉得赵鸿远的嘚瑟样很刺眼。岳父了不起啊。
“你把他叫过来,我要考一考他。”
赵鸿远两眼放光,“你决定收他了?”
“先叫过来再说,八字没一撇呢你急什么。”康承安道。
“我这就去把他找来。”赵鸿远很高兴。康承安这么说,八字也就差一撇了。
姓康的总算看到他女婿的好了,要不是远离京城,就江莱这好苗子还不一定轮到他康承安呢。
他都准备康承安再不松口,自己就去府城求一求从京城归乡养老的某位大儒。总之赵鸿远十分看好江莱,费尽心思也要为他寻一位好老师。
赵鸿远派人偷偷把江莱带到县衙,为啥是偷偷?是怕莺儿知道了跑来抢人,事关女婿的科举大业,可不能由着女儿的性子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