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科举之入正途 > 拜师

拜师

会试丶甚至是殿试的题目,康知府都通过关系拿了过来。

考题也就算了,优秀答卷可不是谁都能拿到。这对江莱来说大有裨益。现在他已经掌握了乡试丶会试丶甚至是殿试的模式。

康承安还告诉他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就是朝中掌管乡试考官的好恶和文风。科考也有投机取巧的成分。考官的喜好也很重要,好文章加上投其所好,两项加持更容易脱颖而出。即便不讨好考官,避免踩雷也很关键。

江莱在心里庆幸,若是没有老师,他拿不到独家资料。更不可能知道哪位考官喜欢什么文风。康承安让他少走很多弯路,或者说让他对乡试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多了一层把握。

中秋团圆饭,吃着新碾出来的米,一大家子喜笑颜开。

江母:“今年稻米都留着自家吃,不卖。有了身子就得吃好的,白米养人。”家里要添人口,三个孙媳妇都怀上了,可得给孙媳妇们吃好。

三宝媳妇肚子最大,估摸着再有两个月就该生了,二宝媳妇进门没多久也怀上了。就是大宝媳妇生了墩墩后肚子一直不见动静,这两个弟妹都有了之后,她肚子也鼓起来,江母说也不知是哪个带来的福气。

江大嫂笑道:“娘,恐怕吃不完,今年咱家稻谷太多了。”

墩墩小大人似的叹气道:“太多了,吃不完可咋办。”

江母大笑,“粮食产多了,你还发愁了,忘了挨饿的时候了。”

田里的稻谷都收拾差不多了,江家今年的粮食产量大大增加,比往年多出几倍,因为江莱是秀才不用交税,所有粮食都是自己的。那么多粮食可不吃不完嘛。

不止是江家,六里庄丶整个芦沪县,采用插秧法种水稻的人家都尝到了甜头。插秧秧苗稀是稀,可是穗子大,肥上的好,颗粒又大又饱满。赵鸿远高兴的都想唱戏了。

其实这一年顺宁府所在的地区并不是风调雨顺,摊上了几场大雨,最严重的一次连续下了七天,小河流里的水都快与河道齐平了。

芦沪江水也涨到危险水位。好在赵鸿远每年都组织乡民加固江堤,关键时候起了作用。今年又耗费不少人力物力,新挖了河渠。

洪水泛滥时甚至舍弃了几片低洼处的庄稼把水引过去。这才保住了大部分农田,有少部分被水淹了,事后赵鸿远及时组织人去田里把趴伏的秧苗扶正,此举大大减少了损失。

所以即便今年洪涝也没有对芦沪县形成很大的灾害,农田有部分损失但不严重,实在不能挽救的农田,赵鸿远下令补种其他作物,县衙给买种子,能赶在上冻前收上来的就行,种菜也能拿出去卖或是做成干菜冬天吃。

官府这么快对自然灾害做出反应,估计也没几个官能做到,赵鸿远是不错的官。当然这里也有江莱的功劳。赵鸿远现在把他当谋士了,遇到难题就把女婿叫过来聊聊。

同样是芦沪江,上游和下游农田就被淹了不少,有的地方已经绝产。这一比较,芦沪县实在太过凸出。

康承安十分高兴,秋收时他专门拿出一天,跑来芦沪县看农民收稻谷。还让人当场把一亩地的稻子脱粒,然后称重,他就要看看到底增产了多少。

结果是让他惊掉下巴,土地肥沃之处,产量与去年相比翻了一倍,甚至还多,薄地也能增产三到五成。若是整个顺宁府都增产五成,又或者整个大安的水稻都增产五成,康承安激动的一晚上没睡。

次日一早康知府就把赵鸿远叫来府衙,让他把水稻插秧法写个详细的章程,这等大事必须要上报朝廷。他嘱咐赵鸿远把江莱提一提。

“你是想?”赵鸿远难掩激动。乡试前在皇上那留个名,对江莱大有好处啊。

康承安:“他总是要入仕,提前为他杨一杨名,日后也不会被人小看。”

何止是小看,能让粮食增产是天大的好事,江莱居功甚伟。虽然他一直说是他爹娘的经验,可若不是他把自家经验拿出来分享,也不可能让全县粮食在有灾害的情况下增产。

抛开自己女婿的这层关系,赵鸿远认为江莱理应受到嘉奖。金银财物算不得什么,江家现在不缺,即便缺他也能给。

如今江莱最需要的是在科举路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若是入了皇帝的眼,以江莱目前的才学,榜上有名完全不是问题,甚至对仕途都有莫大帮助。

“我得好好琢磨琢磨。”赵鸿远摩拳擦掌,寻思怎么让江莱在皇帝面前留个名。

一知府丶一知县,两人都在为自己的学生丶女婿谋划。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