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竣工,百姓欢呼雀跃,皇帝龙颜大悦,对林缚重重嘉奖,一时间,林缚在朝堂和民间的声望如日中天。他的府邸每日门庭若市,前来拜访的官员、商人、文人雅士络绎不绝,或为攀附结交,或为请教事务,好不热闹。然而,林缚并未被这一时的荣耀冲昏头脑,他深知,大楚表面的繁荣之下,潜藏着诸多危机,每一步都需谨小慎微,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这一日,林缚身着一袭青色朝服,头戴乌纱帽,腰佩玉珏,器宇轩昂地步入朝堂。他身姿挺拔,步履沉稳,眼神中透着自信与坚定。朝堂之上,众大臣纷纷投来羡慕与敬佩的目光,一些原本对他心存疑虑的大臣,此刻也不得不对他的能力和功绩表示认可。
皇帝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和蔼地看着林缚,开口说道:“林缚,此次工程圆满竣工,你功不可没。你为大楚的百姓做了一件大实事,也为朕分忧不少。朕今日特在朝堂之上,对你再次予以褒奖,望你日后继续为大楚的繁荣昌盛尽心尽力。”
林缚闻言,连忙上前一步,跪地叩首,恭敬地说道:“陛下过奖了,这一切都是微臣分内之事。能为大楚的百姓谋福祉,为陛下分忧,是微臣的荣幸。微臣定当不辱使命,继续为大楚的发展鞠躬尽瘁。”
皇帝满意地点点头,又说道:“如今工程既已竣工,朕希望你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朝堂事务上。大楚的发展,离不开像你这样有能力、有担当的大臣。你对大楚的未来,可有什么想法和建议?”
林缚微微抬头,目光坚定地说道:“陛下,微臣以为,大楚如今虽表面繁荣,但实则暗流涌动。朝堂之上,党派纷争不断;民间之中,百姓生活仍有诸多困苦。我们应着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以解决这些问题,让大楚真正实现长治久安。”
皇帝微微皱眉,问道:“改革?具体该如何改革?你且详细说来。”
林缚站起身来,整理了一下朝服,有条不紊地说道:“陛下,首先,我们应改革科举制度,选拔真正有才能、有品德的人才进入官场。如今的科举制度,存在诸多弊端,许多有才之士因各种原因无法进入朝堂,为大楚效力。我们应拓宽选拔渠道,注重人才的实际能力和品行,而非仅仅看重文章辞藻。”
皇帝微微颔首,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林缚接着说道:“其次,我们应加强对官员的考核和监督,严惩贪污腐败行为。一些官员在其位不谋其政,贪污受贿,严重损害了大楚的利益和百姓的福祉。我们应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机制,对官员的政绩进行定期考核,对于表现优秀的官员,予以奖励和晋升;对于贪污腐败、不作为的官员,予以严惩。”
“再者,我们应重视农业和商业的发展。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我们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保障百姓的粮食供应。商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鼓励商业创新和发展,推动新兴产业的兴起,加强对商业的管理和规范,营造良好的商业环境。”
“最后,我们应加强边防建设,防范外敌入侵。北齐一直对大楚虎视眈眈,边境地区时常受到侵扰。我们应加强边防军队的训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修筑坚固的防御工事,确保边境地区的安全。”
皇帝听后,陷入了沉思。片刻之后,他说道:“你的这些建议,颇有道理。但改革之事,事关重大,不可操之过急。朕需与各位大臣商议之后,再做决定。”
林缚再次跪地叩首,说道:“陛下圣明,微臣谨遵陛下旨意。”
就在这时,一位大臣站了出来,说道:“陛下,林缚所言虽有道理,但改革之事,牵扯甚广,若处理不当,恐会引发朝堂动荡。我们应谨慎行事,不可贸然行动。”
这位大臣名叫张景,是吏部尚书,也是太师严崇的残余势力之一。他表面上对皇帝忠心耿耿,实则心怀鬼胎,一直试图维护自已和奸臣集团的利益。
林缚闻言,心中冷笑一声,他早就料到会有人反对改革。他转身看向张景,目光如炬,说道:“张大人,如今大楚面临诸多问题,若不进行改革,如何能够实现长治久安?改革之事,虽有风险,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只要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谨慎行事,就一定能够成功。”
张景脸色一沉,说道:“林缚,你不要说得如此轻巧。改革之事,谈何容易?你以为你有几斤几两,就能轻易改变大楚的现状?”
林缚毫不畏惧地与张景对视,说道:“张大人,我虽不才,但一心只为大楚的百姓和未来着想。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