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解甲归田后,被招婿了 > 第92章 升官

第92章 升官

第92章 升官

隋州刺史府。

在张棹歌献言献策后, 对于如何发展隋州及军市,李惠登已经有了清晰的长远的规划。

首先要把百姓吸引过来定居,除了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招抚流民外, 还得给他们切实的利益。

在当下,没什么比“轻赋税薄徭役”更符合百姓利益的了。

但赋税又关乎军费, 所以轻赋税薄徭役的同时建立军市来供军是最佳解决方案。

李惠登身为一州之长, 最大的好处是他其实并不需要向曹王请示,隋州尽在他的掌控之中,便是朝廷和曹王其实也很少干涉隋州的政务。

因此, 他在敲定了“轻赋税薄徭役”的举措后, 又从三军中挑出一些有经商头脑的中低级武将,安排去负责军市筹办事宜。

其次, 为了隋州的商业发展,他还得降低关税,给商户一个良好的经商环境,如此一来,那些都绕过隋州,直接走襄州的商贾才愿意经过隋州。

有人反对降低关税,因为隋州的诸多财政收入里, 关税也占了一部分, 降低关税后,财政收入就会非常难看。

也有人理解这一措施,解释说:“假如眼下的隋州每年经过的商队有一百支,每次携带了价值一万的货物,那十税一的情况下, 我们收取的关税便有十万钱。但如果我们降低关税,三十而一, 可能会有九百支同样携带了价值一万的货物的商队经过隋州,那我们的税收便有三十万钱。”

那人反驳:“你能保证降低关税后,会有更多商贾来隋州吗?”

“怎么不会?一边是十税一,一边是三十税一,是个商户都会选三十税一。”

李惠登闻言,便将降低关税的事定了下来。

一般情况下,赋税收多少都有朝廷决策,但从朝廷到具体落实,这个中还会有很多地方官制定添加的税外科配,比如关税,它是两税法之外的苛捐杂税,却因为普遍存在逐渐成为惯例。

李惠登能做的就是减少这类苛捐杂税。

因设立了军市,军供大有概率不会短缺,所以军中对此并没有多大的意见。

张棹歌见这儿没有自己什么事了,就准备动身去襄州。

李惠登问她:“你真不想当录事参军?这个官职我随时可以给你挪出来。”

因州府的佐官基本都是虚设,所以统管诸曹的录事参军已经是州府里,地位仅次于刺史的文官。

张棹歌:“……”

嘿,我给你出了这么多主意,你恩将仇报吗?别给我拉仇恨呀!

没看你后边的录事参军防备敌视我的目光吗?

不过倒也可以理解李惠登为什么会大喇喇地这么说,因为隋州的这个录事参军那是朝廷那边委派下来的,跟武将出身的他们不是一派的。

对方总是跟李惠登扯大道理,这也不好,那也不能干,一点儿都不能体谅李惠登打理州府和管理三千兵马的艰难之处。

哪像张棹歌,即提出了治理州府的建议,又提供了解决军供问题的思路,是一个很有实干能力的人才,深得李惠登欢心。

李惠登这也算是变相地敲打那录事参军:别以为你是朝廷派来的就觉得自己的地位稳了,正所谓山外有山,你干不好随时都有能干的人顶替你。

张棹歌再次婉拒,李惠登只能遗憾地放她离开。

张棹歌马不停蹄地赶到襄州,她没有直接去见曹王,而是先去拜访了陆判官。

此时,曹王也已经知晓了皇帝决定让咸安公主去回鹘和亲的事。

这已经是大唐与回鹘的第五次和亲,非是罕事。

曹王也清楚和亲背后的考量,因此并无太大的反应。

这时,陆判官向他提出,可以借此机会上书与回鹘互市,襄州再从中购买马匹,整理军备,以应对淮西的威胁。

曹王说,每次和亲都会带动两国百姓互相交易,用不着特意上书提议。

陆判官说,所谓百姓互市,其实是朝廷将大唐的绢去买回鹘的战马,看似是互市,实则用作为货币存在的绢来交易,本质是大唐单方面求购回鹘战马。

开元年间,就因为一匹马要用四十匹绢来换,国库中拨出的买马钱只能每年从回纥(回鹘)买进三四千匹马。后来回纥一下子拿出上万匹马来交易,对朝廷来说是一笔极大的开支,不得不限制买马的数量。

要想实现长期的贸易往来,不被别人掐住脖子,就得拿出回鹘也需要购买的东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