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结婚
在母亲的老家龙凤镇有一个不成文的多年沿袭下来的陋习,出去的姑娘,只要踏出龙凤镇,不管你在外面做了什么或者不做什么,返回龙凤镇的时候,如果还没有成家,单身返回的女子,会遭人诟病。以前你再怎么好,此时也是被人看不起。母亲太清楚自己的处境了,但她还是想回家,哪怕一辈子在家当老姑娘陪着外婆,她都愿意。
母亲说:“不是他不好,是我们之间性格差别太大。而且我不想在新疆,这里太苦了,每天都是玉米面,吃的胃酸想吐。”
“就你娇气,小姐身子丫鬟命。整个新疆都是这样的,你去哪都是吃玉米面。你以为还和在你家似的,每天可以吃米饭和面条呀。到了这里就认命吧,总之,你还是比我命好,真不知道老乔为啥不同意给你介绍黑老三。”小罗说着说着有点来气。
“你要真的给我介绍黑老三,我就是走路也要走回去。”母亲也不开心了。
“看看,说实话了吧,还是觉得人家春生不错吧。行了,谁的日子都是过出来的,找个这么好的对象还不知足,你回龙凤镇,还有人敢娶你吗?不是说你们都要领结婚证了吗,你这还闹腾啥。反正现在给你还不了钱,等我和老乔结婚以后,我有了工作才能还你。”
母亲没要上钱,心里也在反覆想着小罗的话。的确,她说的没错,单独 把父亲拿出来看,条件相当不错,即使放到龙凤镇或县城里,父亲都是拿得出手的。脾气吗,谁都有,适应了就好。外公也是脾气不好,外婆不是也让了一辈子。再说,父亲怎么说也是识文断字之人,还有宋师傅那样通情达理的师傅,又能错到那里去呢。
外婆在母亲临走的时候对母亲说:“四女子,去了新疆不适应就回来,千万别在外面自己吃苦。到了那边,找对象的条件,一定要出生好,有技术,最好是没有父母的,你的性子柔,怕有婆婆的,你受欺负。”
的确,父亲符合外婆的所有标准,还多了一条,长得英俊。本来母亲第一眼是看上了父亲,但父亲第一次转身伤了母亲的自尊心,所以母亲才想着回家的。
结婚证很快办了下来,父亲带着母亲去厂部照相馆拍了合影。
单位把父亲宿舍的其他人安排出去,这间宿舍就成了父亲母亲的家。
一间十几平米的土块房子,床是单位给发的两条长板凳,上面铺上木板,再铺上褥子,把母亲带去的被子放上去,就成了婚床。桌子是借的,吃饭的圆桌也是借的,只有一口不大的木箱子是父亲的,日后成了多功能饭桌写字桌。
婚礼这天,矿上所有的人都来凑热闹,大家夥送来的脸盆丶枕巾丶水杯丶盘子丶碗,宋师傅送来的是锅和一个烧开水的壶。
父亲用自己攒下来的钱,买了水果糖丶瓜子丶花生,买了一床新床单,还有一条烟,赞下来的钱就所剩无几了。
母亲甚至来不及给自己做一件新衣裳。师娘说:“洗干净就是新的,人好看,穿啥都漂亮,先办事,以后再置办。”
那个年代的婚礼热闹而简单。婚礼上,覆转军人老陜也来了,送了一对大红色的暖瓶和一对粉色的枕巾。老陜对父亲说:“好好对她,你比我运气好。”
后来成年的我也问过母亲,为啥不选择老陜,非要跟着父亲走。母亲说:是命。我说:“还是你看上了父亲,如果看不上,是一定不会跟着走的。”母亲怎么都不承认。
刚结婚的母亲面对玉米面真的发愁,怎么做饭成了最大的问题。父亲对外人说:“人家取个老婆啥都会干,我娶的老婆竟然不会做饭,看着面粉发呆。”
从小就是外婆的好帮手,怎么会做不出饭呢,印证了这句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母亲跟随外婆做小吃,卖凉面丶凉粉丶馄饨,也会炒各种菜。在来新疆之前,她没见过没吃过玉米面,怎么会做呢。
师娘过来帮忙,教母亲做发糕丶做疙瘩汤。母亲很快学会了,还把玉米面做成了金黄柔软的饼子,成了师娘家两个男孩子嘴里最好吃的食物。
从母亲和父亲见面算起来到他们结婚,总共七天。七天加起来说的话不超过十句,母亲就这样把自己嫁了出去。怎么说,父亲是个小年轻,不是那种中年黑老三,而且父亲俊朗的外表是很多姑娘们喜欢的。父亲也知道还有姑娘喜欢自己,如果不是宋师傅看中母亲,父亲可能会去相看其他姑娘。
宋师傅说:“这女子是我看上的,其他的都不如她,你如果不喜欢,我就把她介绍到总厂,看看有多少人抢她。”因为宋师傅的态度,父亲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