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我们家的三十年 > 第41章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第41章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第41章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这次回到家里,父亲成了家里的国宝,不能干任何家务活,尤其出力气的不能干。还有吃饭必须要加强营养,所以家里每天晚上都有一顿父亲单独的晚餐,米饭 和鸡蛋菠菜汤。米饭只能做一碗,父亲如果吃不完,剩下的就是弟弟的,我和姐姐连剩下的折扣都没资格。

母亲说,父亲有病,我们第一不许惹父亲生气,第二不能嘴馋,家里的好吃的都要先给父亲。这以后知道父亲七老八十还是这样的习惯,任何东西父亲先吃。于是父亲也养成了他的饭总在我们之前吃的习惯。这个习惯后来还被姐夫和我家老公诟病过,他们怎么能体会一个曾经走在死亡边缘被拉回来的男人对这个家有多重要。

父亲回来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煤矿,大家都陆续来家里看望父亲。原本以为没有希望只能等死的人,小半年后又健康的回来,这真的是个奇迹。那天父亲和母亲特别开心,家里的人没断过,小姑烧开水都来不及。母亲拿出了外婆给带的花生糖和花生招待他们。

对小姑夫妻俩吃住在我家,吃空了面粉袋和食物,母亲没有一句责备,后来买了大米和面粉,不知道在哪里弄了几公斤粉条回来,把我们高兴的跳了起来。家里的粉条走之前那么多,小姑应应该是没吃完,一部分拿回她自己家了。

姐姐开始安排家务活,她个子比我高,她负责挑水,我在家做饭,弟弟洗碗。

说的容易,做起来没那么容易。

姐姐挑水,扁担长,水桶大,冬天路滑结冰,不小心就会摔倒,水桶滚的老远,还得重新去接水。水房出来的那节路全是冰。姐姐把扁担挽起来了缩短了一半,水也只装半桶,摇摇晃晃的挑回来,就这样还是会撒出去很多。

我做饭最可笑,我个子矮,案板和炉子都够不上,家里的一个小板凳成了我的工具。

第一次熬玉米面糊糊不知道火候和稀稠,熬糊了,可母亲吃的很开心,还表扬我能干。第二次熬的玉米糊糊直接是苦的,是放碱面放多了。因为母亲说,放点碱面才越煮越香,于是我放了,但不知道放多少,所以成功的煮成苦的。

土豆是我们冬天每天必吃的,第一次切土豆丝,那就叫土豆条,粗的和大人的手指一样。好在煮在锅里煮软了。搟面条,学着揉面,手上的面怎么都弄不掉,没办法姐姐给我出主意用刀子刮。每一根手指头上都有伤疤,全是做饭弄的。几年之后,我成为家里的大厨,每年的年夜饭成了我的专利,延续至现在。

大人做一顿饭需要四十分钟,我做一顿饭需要三个小时,如果要做点稍微好吃的,那需要的整个下午或者一天,甚至两天,这就是我最开始做饭的经历。

姐姐和我分担了母亲肩上的家务,母亲对每天中午 和下午能吃上热乎乎的饭,非常高兴。之前每天都是我们饿着肚子咕噜咕噜叫着等母亲回来做饭,中午母亲赶回来脚不沾地的忙来忙去,吃了饭就赶紧上班。晚上我们还是等,母亲回来给我们做饭,吃饭完收拾完基本都是十点以后了。

自从我学会了做饭,我们不用再饿着肚子盼母亲回来做饭,而是等着母亲回来吃饭。那时候的饭很简单,玉米糊糊丶馒头丶炒土豆片或土豆丝或炖土豆块,基本是每天至少必须的一顿正餐,有时候一天三顿都是这个,早上饭没有炒菜,只有咸菜。偶尔会搟一次面条,面条煮好的时候,把白菜叶子丢进去汤一下,然后捞出面条和白菜,拌上酱油丶粗和油泼辣子。

这个时候我们特别羡慕弟弟,他 能每天吃几口父母剩下的米饭和鸡蛋菠菜汤,我们只能是大白菜拌面条。其实,这样的饭菜在我们煤矿来说,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家里孩子多的基本还是在吃玉米面一多半白面一小半的馒头,白面条对人家来讲都只是招待客人的。母亲和粮店的薛琴阿姨关系好,可能把玉米面两公斤折合成一公斤白面,在给那些家里不够吃的把白面折合成玉米面。

外婆让带来的清油和大油起了很大的作用,面条和白菜就是放些大油进去,才有了香味。腊肉基本是来客人的时候吃上一点,再有就是偶尔给父亲蒸米饭的时候切几片。那年以后的三四年里,外婆是想尽了办法往新疆给我们带东西。不管认不认识,只要是新疆乌鲁木齐的,外婆都能请人家给带几块腊肉或者一壶清油。那时候的人也特别好,也尽力的给你想办法带到煤矿。

父亲开始上班,单位照顾父亲,分在维修班。

姐姐挑水刚开始用的都是大人的水桶和扁担,父亲抽空请铁皮师傅给做了两个小水桶,又自己做了一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