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说道:“小春子公公,皇上又下了加急旨意,催皇后娘娘即刻回朝,片刻不得耽误。”
小春子眉头紧皱,心中暗忖:“这可如何是好?昨日皇后娘娘才托付我向皇上奏明边关局势,恳请延缓回朝时间,今日这第二道加急旨意便到了。”他来不及多想,急忙带着那小太监一同前往皇后营帐。此时,皇后也已听到了外面的动静,心中隐隐猜到几分。(她神色凝重,身着素色常服,正坐在营帐内的案桌前,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陷入沉思)听到营帐外的通报声,她深吸一口气,说道:“进来吧。”两个太监走进营帐,齐刷刷地跪地,禀道:“皇后娘娘万安,皇上有旨,令娘娘即刻启程回朝,不得有误。”皇后看着眼前这两位神色慌张的太监,心中五味杂陈。她沉默片刻,缓缓开口问道:“可知皇上为何如此急切地催本宫回朝?”两位太监面面相觑,皆摇头表示不知。 皇后心中暗自思索:“皇上难道真的是听信了林贵妃的谗言?又或者,皇上已经对自己有了猜忌之心?”(她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忧虑和无奈,但很快又被坚定所取代)她深知,此时的边关局势犹如千钧一发,自己若贸然回朝,将士们群龙无首,这一场关乎边关生死存亡的大战必败无疑。她在心中暗自下定决心:“这可不行,无论皇上怎样,我也要坚持把这场千面之战打完再回朝。”在京城的皇宫内,朝堂之上正弥漫着一股诡异的气氛。林贵妃的兄长林相,正站在朝堂中央,手持笏板,神色凝重地向皇上进谏:“陛下,皇后久居边关,手握重兵,如今边关局势已渐趋稳定,若不及时召回,恐生变故。”皇上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犹豫。(他微微眯起眼睛,看着下方的臣子,心中思绪万千)自从皇后奔赴边关,朝堂上便有不少声音在议论纷纷,说皇后功高震主,手握兵权,对皇权构成威胁。起初,皇上并未在意,但随着这些声音越来越多,他的心中也渐渐起了一丝疑虑。这时,一位老臣出列,拱手说道:“陛下,皇后娘娘多年来为我朝出生入死,在边关抵御外敌,屡立战功,对陛下和国家忠心耿耿,绝无谋逆之心。如今边关战事尚未彻底平息,此时召回皇后,恐怕会影响军心,导致边关局势恶化。”林相冷哼一声,说道:“李大人,话虽如此,但人心难测。皇后在边关多年,与将士们朝夕相处,难保不会生出异心。为了陛下的江山社稷,还是尽早召回为妙。”朝堂上顿时分成两派,争论不休。皇上看着下方吵成一团的臣子们,心中愈发烦躁。(他揉了揉太阳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疲惫和无奈)他深知皇后的忠诚,也明白边关战事的重要性,但心中那一丝猜忌的种子却在不断生根发芽。最终,皇上摆了摆手,说道:“此事容朕再做斟酌。众卿家暂且退下吧。”臣子们纷纷退下,朝堂上只剩下皇上一人。他坐在龙椅上,望着空荡荡的朝堂,心中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而在边关营帐内,皇后深知时间紧迫,必须尽快做出决断。她召集了众将领,将皇上再次催归的旨意告知众人。在边关的营帐中,气氛本就因战争的逼近而压抑,皇后告知众人皇上再次催归旨意后,这份压抑瞬间被紧张与惊愕所取代。众将领们面面相觑,每个人的眼中都闪过一丝不安。(营帐内安静得落针可闻,唯有偶尔的风沙声从营帐缝隙钻进来)他们心中不约而同地暗自思忖:“难道是皇上要对皇后下手了?”这种想法一旦滋生,便如阴霾般笼罩在众人心头。(几位资历较深的将领微微皱眉,眼神中满是担忧;年轻些的将领则握紧了拳头,一脸愤慨)就在这时,三皇子带着几个皇子皇女匆匆赶来。三皇子平日里就性格直率,此刻更是满脸怒容,他几步走到皇后身前,大声说道:“母后,你不能回去!这明摆着是父皇受了林贵妃的怂恿,听信了她的谗言,要拿你开刀啊!我们可不能让你回去遭此毒手!”(他的眼睛瞪得滚圆,双手紧握成拳,仿佛下一秒就要为皇后去与皇上理论)其他几个孩子也纷纷附和,眼中满是焦急与担忧。四公主眼眶泛红,声音带着一丝颤抖:“母后,留在边关太危险了,可回朝也凶多吉少,这该如何是好?”皇后看着眼前这群担忧自己的孩子,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但脸上依旧保持着镇定。她轻抚三皇子的肩膀,目光坚定地说道:“孩子们,母后明白你们的担心。但无论如何,我也不能回皇宫去。这次必须打赢这场歼灭战,边关将士们浴血奋战,无数百姓的安危系于此战。若本宫此时离去,军心必乱,之前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她微微抬起头,望向营帐外风沙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