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员仅有十二人,全部是经过严格筛选的顶尖科学家和工程师。
这十二人中,只有李长生一人知道整个项目的完整蓝图。
其他人只知道自己负责的那部分工作,而不了解整体目标。
\"同志们,\"李长生站在简陋的会议室中央,环视着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我们即将开始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具体是什么,我暂时不能透露,但我可以告诉你们,这项工作将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而有力:\"工作期间,你们将住在厂区内部,不得随意外出,不得与外界联系。所有的研究资料必须存放在保密室内,离开时要交还保管。违反规定者,将被立即开除出队伍,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科学家们面面相觑,但没有人提出异议。在那个年代,为国家保密是每个知识分子的基本素养。
就这样,在一片神秘的氛围中,\"曙光工程\"开始了紧张而有序的工作。
李长生设计的零部件分散生产计划很快投入实施。全国各地的几十家工厂和研究所,都接到了生产特定零部件的任务,但每家只知道自己需要生产什么,不知道这些零部件最终将用于何处。
\"这个齿轮的精度必须达到千分之一毫米,材料必须使用特殊合金,表面硬度不低于hrc60。\"李长生亲自向一家精密机械厂的厂长交代任务。
\"长生同志,这个精度要求…太高了,\"厂长擦着额头的汗,\"我们从未生产过这么精密的零件。\"
\"必须做到,\"李长生的语气不容置疑,\"这关系到国家的重大利益。你们有一个月的时间,可以从其他厂调技术员支援,但不能透露用途。\"
在位于北京郊外的总装基地,白灵带领的特工小队日夜巡逻,确保没有任何人能够接近核心区域。
每一位进出人员都要经过严格的检查,所有的技术资料都有专人看管,甚至连废纸也要集中销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