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地研读着。这本书是萧家祖传的医典,上面记载着许多珍贵的医方和治疗经验。沐泽看着书上的文字,时而眉头紧皱,时而若有所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他便立刻向坐在对面的萧宇轩请教。
“爹,为什么这味药和其他药配伍会有不同的效果呢?”沐泽皱着眉头,一脸疑惑地问道。他的手指轻轻点在书上的药方上,眼中满是求知的渴望。
萧宇轩放下手中的书,微笑着说:“药物的配伍就像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不同的组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有些药物相互配合,能增强疗效,就像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做事,事半功倍;有些则会相互制约,就像两个性格不合的人在一起,反而会起冲突。所以在用药时,一定要谨慎考虑,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配伍。”
萧宇轩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沐泽恍然大悟,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连忙拿起笔,在一旁的纸上记录下要点。“原来是这样,爹,我明白了。那如果遇到特殊的病症,该怎么确定药物的配伍呢?”沐泽追问道。
萧宇轩耐心地回答:“这就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对医理的深刻理解了。有时候,还需要参考前人的医案,从中寻找灵感。你看这本医案集,”萧宇轩从书架上拿下一本厚厚的医案集,“这里面记载了许多疑难病症的治疗过程,你可以仔细研读,学习前辈们的经验。”
沐泽接过医案集,小心翼翼地翻开,认真地阅读起来。书中的每一个医案都像是一个精彩的故事,讲述着医者与病魔的较量。沐泽沉浸在医案的世界里,时而为患者的康复而感到高兴,时而为治疗的艰难而感到揪心。他从中学到了许多实用的知识和技巧,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医道的博大精深。
不知不觉,一下午的时间过去了。沐泽放下手中的医案集,揉了揉发酸的眼睛,起身走到窗边。窗外,夕阳的余晖洒在庭院里,将花草树木都染成了金黄色。
“医道之路,真是漫长啊……”沐泽轻声感叹。
“怎么了,沐泽?”萧宇轩走到沐泽身边,关切地问道。
沐泽转过身,看着萧宇轩说:“爹,我觉得医道好难啊,有好多东西要学。”
萧宇轩笑了笑,说:“医道的确博大精深,但只要你有决心,有毅力,就一定能学好。每一个医者都是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成长起来的。”
沐泽点了点头,眼中重新燃起了斗志:“爹,我明白了,我一定会努力的!”
除了在家族中学习,沐泽还经常跟着父母外出游历。他们走过繁华的城镇,街道上车水马龙,店铺林立。热闹的集市上,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每到一处,萧宇轩和苏瑶便会在街边支起医摊,为百姓义诊。
沐泽则在一旁帮忙,他穿着一件蓝色的布衫,腰间系着一条白色的腰带,显得格外精神。他忙着递药、记录病情,小小的身影在医摊前穿梭,忙得不亦乐乎。他看着父母熟练地为患者诊断、开方,心中满是敬佩。萧宇轩只需轻轻搭脉,便能准确判断病情,苏瑶则在一旁辅助,为患者讲解用药的注意事项。他们的医术和医德赢得了百姓的赞誉,前来求医的人络绎不绝。
“这位小哥,麻烦给我拿一副治咳嗽的药。”一位老者咳嗽着说道。
“好嘞,爷爷,您稍等。”沐泽连忙转身,在药箱里翻找起来。他熟练地拿出几味草药,按照苏瑶教他的方法,将草药包好,递给老者。“爷爷,这药您拿回去,用温水煎服,一天三次,很快就会好的。”沐泽微笑着说。
老者感激地接过药,说道:“谢谢你,小哥,你们真是好人啊。”
沐泽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说:“不用谢,这是我们应该做的。”看着老者离去的背影,沐泽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也更加坚定了自己钻研医道的决心。
他们也深入偏僻的山村,那里山路崎岖,交通不便,村民们缺医少药,生活十分艰苦。村子里的房屋大多是用土坯和茅草搭建而成,简陋而破旧。村民们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沧桑,穿着朴素而破旧的衣服。
沐泽亲眼目睹了村民们患病后的痛苦与无奈,心中充满了怜悯。在一个破旧的农舍里,一位年轻的母亲正抱着生病的孩子哭泣。孩子脸色苍白,高烧不退,眼神中充满了恐惧。沐泽跟着父母走进农舍,他的心情格外沉重。
“让我看看孩子。”萧宇轩走上前,轻轻地为孩子检查病情。苏瑶则在一旁安慰着年轻的母亲。
“孩子是受了风寒,加上营养不良,导致抵抗力下降。”萧宇轩诊断完毕,说道。他立刻开了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