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集中起来进行救治,萧明轩亲自为患者诊断病情,他手持银针,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倾听他们微弱的呼吸,翻阅大量的医书古籍,试图找到治疗的方法。
在研究病情的过程中,萧明轩发现这种怪病与家族医书上记载的一种古疾颇为相似,但又有所不同。古疾的症状虽与眼前的怪病有几分相像,但发病规律和用药效果却大相径庭。他召集萧家的医者们,日夜研讨,在临时搭建的药房里反复试验。他们尝试了各种药方,不断调整药材的配比,从清热解毒到扶正固本,从疏肝理气到活血化瘀,每一种可能的方案都不放过。然而,无数次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希望一次次破灭,众人的脸上写满了疲惫与沮丧。连续几日的不眠不休,让医者们的眼睛布满血丝,手指因长时间研磨药材而变得粗糙不堪。
就在众人感到绝望之际,萧明轩突然想起曾祖父萧逸尘留下的一本医案中,记载着一种以毒攻毒的治疗方法。那是在一次对抗罕见瘟疫时,萧逸尘大胆尝试用微量的剧毒药材,配以特殊的炮制方法,成功遏制了疫情。但这种方法风险极大,稍有不慎,便会让患者毒发身亡。萧明轩深知其中利害,但为了拯救百姓,他决定大胆尝试。他亲自挑选药材,严格按照医案中的记载进行炮制。在炼制过程中,他戴着浸过药水的面纱,在特制的陶炉前日夜守候,把控着火候与时间。在严格的防护措施下,为一位病情危重的患者施用了这种方法。
等待的过程漫长而煎熬,每一分每一秒都仿佛凝固。萧明轩守在患者床前,目不转睛地观察着患者的反应,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他不敢有丝毫懈怠,时刻记录着患者的体温、脉搏和症状变化。经过漫长的等待,奇迹终于出现了。患者的高烧开始减退,紫斑也逐渐消退,原本苍白如纸的脸上终于有了一丝血色。萧明轩和医者们欣喜若狂,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他们立即按照这个方法为其他患者进行治疗,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患者病情得到了控制,逐渐康复。城中的百姓们对萧明轩和萧家的医者们感恩戴德,纷纷跪在地上,泪流满面地感谢他们的救命之恩,有的百姓甚至在家中设立牌位,日日供奉。康复的患者们自发组织起来,为医馆送来锦旗,上面绣着“妙手回春,恩重如山”“悬壶济世,德耀乾坤”等字样。
这场疫情过后,萧明轩将治疗过程和心得详细记录下来,整理成一部名为《祛疫新编》的医书。他在书中写道:“医道之路,永无止境。我们萧家子孙,当以天下苍生为念,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方能不负家族传承,不负百姓所托。”书中不仅详细记载了怪病的症状、治疗方法,还附有大量的临床案例和药理分析。他特意在书中加入了与家族其他医书的对比研究,分析此次病症与过往疾病的异同,为后人提供更全面的参考。这部医书很快在医学界流传开来,成为了众多医者案头的必备书籍,为无数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各地的医馆纷纷派人前来求取医书,萧明轩总是慷慨相赠,并热情地与他们交流医术。
与此同时,萧府的武馆也迎来了新的辉煌。萧家的武学在江湖上声名远扬,吸引了众多武林高手前来切磋交流。武馆内,演武场上每日都回荡着激烈的打斗声和呐喊声。萧明轩的儿子萧承宇,自幼习武,天赋异禀,小小的身躯里仿佛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在父亲的教导下,他每日天不亮便起床练功,寒来暑往,从未间断,将萧家的武学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照亮演武场,萧承宇便已开始练习基本功,扎马步、踢腿、冲拳,汗水浸湿了他的衣衫,在地上留下一滩水迹。
在一次盛大的武林大会上,来自五湖四海的高手汇聚一堂。武林大会的场地设在一座巍峨的山峰脚下,四周彩旗飘扬,观众席上坐满了来自各地的武林人士和百姓。萧承宇身着一袭劲装,身姿挺拔地站在擂台上,眼神中透着自信与从容。比赛中,他的拳法刚猛有力,如猛虎下山;剑法轻盈飘逸,似游龙戏水。面对强劲的对手,他沉着应对,巧妙地化解对方的攻势,又抓住时机反击。每一招每一式都展现出萧家武学的精妙,引得台下观众阵阵喝彩。在与一位擅长暗器的高手对决时,对方的暗器如雨点般袭来,萧承宇身形灵活,左躲右闪,同时寻找反击的机会。他瞅准时机,一个箭步冲上前去,手中长剑如闪电般刺出,迫使对方连连后退。经过数轮激战,萧承宇凭借着精湛的武艺,击败了众多高手,夺得了冠军。当裁判宣布结果的那一刻,全场沸腾,欢呼声、掌声经久不息,他的名字在江湖上迅速传开,成为了年轻一代武者的楷模。
然而,萧承宇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