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平地瑶 花瑶
宝庆(邵阳)。
徐三郎的第四师正式进驻宝庆府,原宝庆知府已经提前两个时辰自尽殉城。
这家伙也是真的有意思,先是写信请求汉军援救,可等汉军的援兵来了,他又自杀殉城了,压根不给汉军公审他的机会。
徐三郎闻听消息,都不晓得该怎么说,只能发一封电报回去请示汉王。
聂宇看到电报译文,同样也相当无语,想了想还是回电:“葬了吧!”
进城第二日。
知府于昭领来一人,见到徐三郎就跪下高呼:“学生王毅见过徐将军!”
徐三郎抬了抬手:“快起来吧:大王说了,我大汉可不兴这些伪清的跪礼。”
“谢将军。”
王毅却不敢真的全信,伏地再拜后方才起身。
徐三郎看向于昭问道:“于知府,你把人带到我这里,应当不是专程为了来跪我的吧?”
于唱没说话,倒是王毅连忙说道:“徐将军,学生请求知府大人,带学生来此拜见将军,正是为了我宝庆府的花瑶而来。”
“花瑶?你是说这里的瑶人?”徐三郎差点没听明白。
“正是,”王毅微点头,似乎也看出徐三郎不太明白,当下作出解释道,“瑶人与我汉人还是不同的,不光是族裔不同,其本身内部也并非全部同出一族。而存在各种不同分支,远的两广、西南瑶人先不说,便说这宝庆与永州两地瑶人,永州瑶人主要为平地瑶,而宝庆瑶人却多为花瑶。”
徐三郎听闻脑子更糊涂了,他打断问道:“瑶人内部居然还有分支?花瑶和平地瑶不应该都是瑶人?”
王毅摇头道:“还是不一样的,先说平地瑶,平地瑶往往是官府对待那些服从归化的恭顺瑶民称呼,也可以是良瑶、粮瑶、抚瑶。平地瑶因为愿意归化,所以他们并不像其他瑶民样是定居山间,而是来到山外平原以瑶民的村寨形式聚居。”
“这些出山聚居的平地瑶,为了适应山外生存,他们也会学习汉话,不少甚至还能识得几个汉字。他们与周边汉民村落进行交易,部分村寨还会与汉民通婚。除了还有自己的瑶语、瑶民服饰、瑶民文俗,他们几乎与汉民没什么两样了。”
说白了,平地瑶就是已经半改土归流的瑶民,愿意听从官府的号令,能给官府正常交税。
除了还保留自己的传统文俗、服饰、语言这些,其他方面都已经高度汉化。
这才是为什么永州瑶民义军,对汉军明显很警惕,但依旧还是愿意尝试进行合作。
因为永州瑶民已经很难回到山里了,他们在平原定居太久,汉化程度太高,很难回到山里再去过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艰辛日子。
正是因为永州瑶民义军的汉化程度足够高,能够与汉民百姓感同身受,他们才能迅速扩张打到永州城下,差点连永州都打了下来。
于昭见徐三郎还在发愣,当下补充说道:“正如王先生所言,永州瑶民因为都是平地瑶,所以大王用农民公会才正合适,这里的瑶民愿意相信汉人农民,但宝庆花瑶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徐三郎皱眉问道:“怎么个不同法?”
王毅说道:“宝庆花瑶,虽然也带了一个瑶字,可他们与大部分瑶民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相传瑶部的祖先为瑶王盘瓠,也就是瑶民普遍信奉的盘王,饶是各省瑶部皆属不同,甚至前明时就已经分开,可纪念盘王的‘盘王节’还在。”
“而花瑶不一样,他们不过‘盘王节’,也不信奉盘王,他们甚至认为自己并非盘王的后裔。”
花瑶作为瑶民中最特殊的分支,愣是与后世的二百多万瑶民找不出任何共同点。他们既不信仰盘王,也不知道盘王,反而跟苗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徐三郎不懂这些,但也差不多听出来意思:“你是想说宝庆瑶民和永州瑶民不同源,所以二者才无法合流,而我们也不能如同对待永州瑶民那样,去处理宝庆的花瑶?”
王毅点点头:“宝庆花瑶因为其分支特殊性,瑶民中唯有这一支是如此,所以他们也比其他瑶民分支更为团结。若是将军与之开战,要么尽灭花瑶,绝其根,不留后患,否则必将促使花瑶上下同仇敌忾,遗祸无穷也!”
徐三郎听闻这下有些捉瞎了,本以为只是率军过来宝庆威慑一下,最多就是小打一场,吓一吓当地的瑶民。结果现在告诉他,这里的瑶民都是属火药的,压根不经吓,一吓就会炸。
徐三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