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德安义门陈
江西文风鼎盛不是随便说说的,明朝开始就流传有“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的谚语。′三,叶*屋+ ^免·费¢阅.读+
到了清朝,江西虽然由盛转衰,因为地方民乱和改朝换代,没有了往日的兴盛,但凭借两宋以来打下来的深厚底蕴,江西还是南方大省。
大到什么地步呢?
清朝初年能占全国三分之一赋税的江南省,江西财税差不多就相当于它的一半。在江南省拆分以后,甚至一度还压过了继承江南的安徽、江苏,成为两江三省财税第一。
再说科举文脉上,虽然满清防汉第一,但有清一朝开科112次,江西一省就中过1855个进士,直接占了全国的6.91%。
清朝的科举发达县,全国有114个,仅江西一省就占了9个,可谓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然而,读书厉害,那就意味着打仗不行。
不是什么地域黑,而是要读书厉害,就得有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江西地处内陆腹地,又是吴头楚尾,西面是天下粮仓,东面是财赋重镇。
赣南还不好说,但赣北有鄱阳湖平原和长江水运,几十年来都没有大的动乱灾害,这里的士绅百姓已经很久都没见过官兵打仗,更没见过造反是什么样子的?
还有为什么要造反?咬咬牙又不是活不下去。
德安县城。
“汉贼……汉贼不是去打南康府城了吗?怎么会突然来德安县的?”德安县令陈煦看着城外已经扎营的汉军,满脸惊疑不定问道。
跟着上了城墙的县丞高博,同样也是不敢置信:“会不会是南康府城已经破了,所以汉贼才南下攻打德安?”
陈煦矢口否决:“不可能,南康府城高墙厚,而且张府台已经传信本县,说已经在募兵守城,汉贼是数日前才南下的,不可能这么快就打下了南康府城。”
高博冷不丁说了一句:“可是县台,九江府城也是几日告破,汉贼不是寻常反贼。就连巡抚大人聚兵围剿的吉安贼寇,那也是湖广汉贼的手下败将。”
陈煦说道:“吉安贼寇不足挂齿,一群汉贼赶出来的丧家之犬,乌合之众,待到巡抚大人将其平定,再调我江西数万精军北上,汉贼再厉害也抵挡不住!”
三言两语就能听出,这两人明显对汉军没有清晰的认知。\x~i+a.n,y.u-k`s~.?c`o_m?
这也是正常的,因为汉军在湖广,远在江西的他们肯定不清楚汉军的虚实。而且伪清朝廷也不会让消息走漏太多,防止地方官怯战逃跑,或者干脆献城投降。
不光伪清朝廷在瞒着江西地方官,张诚基、万宁两人也在合伙掩盖消息,反正南康、九江两府的地方官,是不知道他们寄予厚望的巡抚大军,已经在吉安府贼寇手上吃了一个天大的败仗。
就连作为精锐主力的南瑞镇都被打残,总兵战死!
这要是知道了,怕不是这两人连投降从贼的心思都得有了。
高博说道:“县台,吉安贼寇就算再乌合之众,问题是巡抚大人若在吉安府拖得太久,那这德安县如何能守得住啊?”
这么一说,本来还信心满满的陈煦,瞬间就不说话了。过了好片刻,才说道:“守不住也得守,你我皆是外地官,家眷不在本地。若是战死殉城还好说,可要是从贼了,家眷妻儿都不得保。”
说罢,又主动宽慰道:“而且,我看这汉贼大军兵力不多,想必非是汉贼主力,南康府城应当是还在的。我们再让城中士绅富户多捐一些钱粮,总能把县城守下来的。”
“也只好如此了。”高博点点头。
陈煦又说:“这劝导士绅富户捐粮,就都交给文若兄了。”
高博拱手:“一定尽力而为。”
这二人是打算硬着头皮守城了,还是没见识过汉军战力,觉得自己坚持一下,总能守得住县城。
害怕这样不保险,陈煦又亲笔写信,让人出城快马加鞭,去南昌府请救兵。
巧了,汉军也是刚刚南下,把建昌县给围住,还沿着建昌县城,又把修水河给封堵。
陈煦派出去南下搬救兵的信使,走到半道上就被汉军探马逮住,救兵怕是短时间内都来不了了。
却说高博作为县丞,平时应该是要避嫌,做个甩手掌柜。可现在战时,陈煦身为县令要主持守城防务,德安的新兵可不比南康府的新兵好到哪里去,那劝说大户们捐钱粮募兵的事情,就只能靠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