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新修本草》对升麻的记载更为详细:“升麻,叶似麻,两两相值,花青白色,六月、七月采根,日干。”该书不仅描述了升麻的植物形态,还明确了其采收时间和加工方法。在唐代,中医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升麻在方剂中的应用也更加广泛。许多着名的方剂中都含有升麻,如《备急千金要方》中的升麻葛根汤,该方以升麻、葛根、芍药、甘草四味药组成,具有解肌透疹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麻疹初起、发热恶寒、疹出不透等症状。升麻在其中起到了升阳透疹的关键作用,充分体现了其在治疗外感疾病方面的独特价值。
到了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升麻的药用功效进行了全面总结:“升麻,引阳明清气上升,又引甘温之药上行,以补卫气之散而实其表,故元气不足者,用此于阴中升阳。又缓带脉之缩急,皆取其升举也。”李时珍从中医理论的角度深入阐述了升麻的作用机制,认为升麻具有升阳举陷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下陷等病症。这一理论进一步丰富了升麻的药用内涵,使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更加精准和广泛。在明清时期,升麻还被广泛用于治疗妇科疾病,如子宫脱垂、崩漏等,成为中医治疗妇科病症的常用药物之一。
四、升麻的炮制方法
升麻的炮制方法在历代医药典籍中均有记载,不同的炮制方法会对其药性和功效产生不同的影响。常见的炮制方法有净制、切制和炮炙等。
净制是升麻炮制的第一步,主要是去除杂质和非药用部位。将采挖回来的升麻根茎,先除去地上残茎、须根及泥沙等杂质。在古代,人们多采用手工挑选和清洗的方法,确保升麻的纯净度。现代则可借助一些机械设备,如振动筛、洗药机等,提高净制效率。清洗后的升麻需进行晾晒,使其表面水分适度蒸发,便于后续加工。
切制是将净制后的升麻进行切片或切段处理。根据不同的临床需求,切制的规格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用于煎汤内服的升麻多切成薄片,厚度约为2-4毫米,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而用于制作丸剂、散剂的升麻,则常切成小段,长度约为1-2厘米。古代切制升麻主要依靠手工刀具,如铡刀、片刀等,要求切制者具备熟练的技巧,以保证切片的均匀度。现代则多采用切片机进行切制,效率大幅提高,且切片质量更为稳定。
炮炙是升麻炮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常见的炮炙方法有蜜炙、酒炙、醋炙等。蜜炙升麻是将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净升麻片中拌匀,闷润至蜜水被吸尽,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蜜炙可增强升麻的润肺止咳作用,常用于治疗肺虚咳嗽等病症。酒炙升麻则是取净升麻片,加入定量黄酒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每100千克升麻片,用黄酒10-15千克。酒炙能使升麻的药力上行,增强其发表透疹、清热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外感风热、麻疹不透等病症。醋炙升麻是将米醋与净升麻片拌匀,闷润至醋被吸尽,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每100千克升麻片,用米醋15-20千克。醋炙可增强升麻的疏肝止痛作用,多用于治疗肝气郁结等病症。
不同的炮制方法对升麻化学成分的影响也有所不同。研究表明,蜜炙后升麻中总皂苷含量有所降低,而多糖含量略有增加;酒炙后升麻中活性成分阿魏酸的含量显着提高;醋炙后升麻中挥发油的成分和含量发生了变化。这些化学成分的改变直接影响了升麻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病情和治疗需求,选择合适炮制方法的升麻,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有效。
五、升麻的现代化学成分研究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深入研究升麻的化学成分提供了有力手段。通过多种分析方法,研究人员从升麻中分离鉴定出了多种化学成分,主要包括三萜皂苷类、黄酮类、酚酸类、挥发油类等。
三萜皂苷类成分是升麻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目前已从升麻中分离得到了多种三萜皂苷,如升麻素苷、异阿魏酸升麻素酯、25-o-甲基升麻醇-3-o-β-d-吡喃木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苷等。这些三萜皂苷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炎、抗菌、抗病毒、免疫调节等。研究表明,升麻素苷能够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异阿魏酸升麻素酯对多种细菌和真菌具有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黄酮类成分在升麻中也占有一定比例。常见的黄酮类化合物有槲皮素、山奈酚、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