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停下脚步,整了整自己的衣裳,仔细地扣好每一个扣子,然后将帽子取下来,仔细地整理了一番,才重新戴在头上。接着,他挺直了身体,右手高高举起,以一种极其庄重的姿态,向这座塔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完成这一系列动作后,张好古才转身离开塔前,继续他的参观之旅。他来到了嘉岭书院,漫步在书院的庭院里,欣赏着那古色古香的建筑和宁静的环境。随后,他登上了烽火台,极目远眺,看到了三条河流在这里交汇的壮观景象。最后,张好古一行人来到了摘星楼。众人拾级而上,登上楼顶,俯瞰着整个延安城。在这高处,延安城的全貌尽收眼底,让人不禁感叹这座城市的壮丽与宏伟。在摘星楼前,众人简单地吃了些东西。自然,范汝梓和张好古面前的食物最为丰盛,毕竟一个是延安府的老大,一个是受皇命而来的钦差大臣,而且还是当朝的五品官员。接下来,众人继续前行,一路上观赏着各种石刻。其中,有“泰山北斗,一韩一范”这样赞誉韩琦和范仲淹的石刻,也有“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样形容人的智谋和才华的石刻,还有“先忧后乐,出将入相”这样体现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石刻,以及“高山仰止”这样表达对某人或某事敬仰之情的石刻。面对这些石刻,众人自然是各抒己见,有的赞叹古人的才华和品德,有的则对这些石刻所蕴含的意义进行深入探讨。沿着山坡缓缓而上,众人终于走到了宝塔下。张好古站在塔前,凝视着这座古老的建筑,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感。他情不自禁地伸出双手,紧紧地抱住了宝塔,仿佛能够感受到它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的厚重。就在这时,一句熟悉的诗词在他的脑海中浮现:“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这句诗生动地描绘了人们对延安、对宝塔山的深深眷恋和向往。张好古不禁感叹,这座古老的宝塔,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成为了革命圣地的标志和象征,它的名字与中国革命紧密相连,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这座宝塔,不仅仅是一座简单的建筑,它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代表着坚韧、奋斗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而对于张好古的前世——王致远来说,这座宝塔山和这座宝塔更是有着特殊的意义和感情。他的爷爷怀着一颗虔诚而敬畏的心,踏上了前往宝塔山的漫长旅程。这一路,爷爷风餐露宿,历经半年之久,终于抵达了这座神圣的山峰脚下。在这里,爷爷投身于革命事业,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军队。不仅如此,他还在这片土地上勤奋学习文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更重要的是,爷爷有幸亲眼见到了新中国的奠基人和创立者,这无疑是他人生中最为光辉的时刻。然而,命运的齿轮并未停止转动。爷爷接受了一项重要任务,毅然决然地东渡黄河,前往更为辽阔的土地,继续为国家和人民奋斗。可惜的是,爷爷过早地离世,使得王致远无缘与他相见。但爷爷的精神却如同一座永不磨灭的灯塔,照亮了王致远前行的道路。如今的王致远,也就是张好古,站在宝塔山前,双手轻柔地抚摸着塔身,仿佛能触摸到爷爷的衣角。这种隔世的碰触,让他心中涌起一股无法言喻的感动。闭上眼睛,王致远的脑海中渐渐浮现出爷爷的身影。爷爷面带微笑,慈祥地看着他,仿佛在对他诉说着什么。那声音穿越时空,清晰地传入王致远的耳中:“要好好守护中华大地,哪怕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眼泪静静流下,张好古紧紧地闭上双眼,生怕被他人窥见自己的脆弱。此时此刻的他,却仿佛与这座宝塔融为一体,无法割舍。这座古老的宝塔,宛如一位沉默的守护者,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记忆。而在这一刻,它似乎感受到了张好古内心深处的情感,给予了他一颗更加强大的魂魄——民族魂。为了自己深爱的民族,张好古愿意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哪怕是生命。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如同燃烧的火焰,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过了许久,张好古缓缓地睁开眼睛,目光落在塔身之上。他绕着塔身缓缓走动,用手轻轻抚摸着塔身的砖块,感受着它们的质感和温度。每一块砖块都仿佛有着自己的故事,而张好古则像是在聆听这些故事的讲述者。他坚信,自己的爷爷当年一定也曾抚摸过这些砖块中的某些部分。这样一来,他与爷爷之间便有了一种别样的联系,仿佛是通过这些砖块,跨越时空的牵手。从小到大,张好古一直渴望着爷爷能够牵着他的手,带他走过人生的道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