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城降,则余当以诚意相待。否则我军攻城,而执事始揭白旗,则余亦止战,以待后命。
我军入城之时,余严饬将士,秋毫无犯,一听贵国人民之去。若有愿留者,余亦保卫之,与华人同。
夫战败而和,古有明训;临事不断,智者所讥。荷人远渡重洋,经营台岛,至势不得已,而谋自卫之道,固余之所壮也。
然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尔等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大明,随身之物可携带,悉听而归。若执事不听,可揭红旗请战,余亦立马以观,毋游移而不决也。否则刀兵相见。
生死之权,在余掌中,见机而作,不俟终日。唯执事图之。(此书为郑成功所书,我只略有改动。)
写完后,张好古稍作整理,便将书信交给了吴大宝,并嘱咐他尽快找一名合适的俘虏,将这封信带给热兰遮堡里那位所谓的台湾总督揆一。
吴大宝领命而去,没过多久,他就带回了一名俘虏。张好古打量了一下这名俘虏,只见他衣衫褴褛,满脸惊恐,但还算得上是身体健全、头脑清醒。张好古满意地点点头,然后对俘虏说道:“你听好了,我现在给你一个活命的机会。你拿着这封信,去热兰遮堡城下,告诉他们你是来送信的。如果他们把你放进去,你就把信交给揆一。完成任务后,我自然会放你走。”通事李忠做了翻译。
俘虏连连点头,接过信后,如蒙大赦般地向热兰遮堡跑去。
到了城下,俘虏按照张好古的吩咐,向城上的守军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城上的守军听后,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放下了一个竹筐,将俘虏拉了上去。
进入热兰遮堡后,俘虏被带到了揆一的面前。他战战兢兢地将书信递给了揆一,然后通过通译向揆一解释了这封信的来意。
揆一接过信,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汉字。他虽然能看懂一些汉字,但要完全理解这封信的内容,还需要通译的帮助。通译将信的内容翻译给揆一听后,揆一陷入了沉思。
他心里很清楚,现在的形势对他们非常不利。城内士气低落,士兵们缺水少食,根本无法出城迎战。而城外的明军则将热兰遮堡围得水泄不通,无论是海面还是陆路,都被封锁得严严实实。如果继续抵抗下去,恐怕最终的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可是,如果选择投降,自己的下场恐怕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他不仅会失去权力和地位,还可能会被明朝政府处死,甚至连家人也会受到牵连。
揆一在心里反复权衡着利弊,却始终拿不定主意。投降还是抵抗,这两个选择都让他感到无比纠结。
一天过去,张好古眼看着热兰遮堡毫无动静,他下达了炮轰的命令,决定用武力来打破这僵持的局面。